8月16日,在黄岩富景鲜花专业合作社鲜花育苗基地,大棚里花卉需要灌溉了,符建兵的手机即刻会收到短信提醒。轻触手机屏幕按键,甘露就会自动洒落。
黄岩富景鲜花专业合作社鲜花育苗基地里,浇灌系统接收到电脑或手机指令,便会自动对花苗进行喷水。
一场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浪潮,正席卷台州大地。它就是被喻为改变台州“三农”的新生力量——农业物联网。这个对于很多人尚觉陌生的事物,已悄然渗透和影响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什么是物联网?农民如何用物联网来实现科技兴农?带着这些问题,近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手机在身,走再远也可远程管理家里的养花、种菜事
8月12日上午,在黄岩区上垟乡西洋村,黄岩富景鲜花专业合作社坐落在这儿。步入智能大棚,看到一幅新奇的画面。只见苗床上,绿油油的蝴蝶兰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奇的不是大棚内种有花苗,而是这些花苗不是种在土壤里,而是种在轻质基质与育苗盘内。在温室外,还摆放着两台自动控制箱,分别控制着两只智能大棚,上面写着:外遮阳展开、内遮阳合拢和外翻卷膜停止……
“用物联网管理花房,对我们来说还刚刚开始。以后只要我把手机带在身边,若出差在外不能及时回来,就可用手机了解花房情况。下雨了,一按键就可以把防雨窗帘降下来,还可以让它自动给花喷水、调节风扇降温和晚上开灯等。用手机种花,这应该是史上最美的工作吧?”合作社负责人符建兵不无风趣地说。
2011年年底,符建兵给250多亩鲜花育苗基地建起3个智能大棚,今年7月,他给这3个大棚均安装上了农业物联网监测设备。从此,他走得再远也不用担心管不了家里的花事了。据了解,该合作社种植的百合、郁金香、蝴蝶兰和非洲菊等产品,除销售台州本地,还远销到上海、广州、厦门等地。
8月13日下午,记者来到路桥金清黄琅,这里有个更早使用物联网的台州市农垦场。只见场内建有6个种植蔬菜的智能温室大棚,大棚内空无一人,室内气温30多摄氏度,风机、天窗等设备在自动运作。
轻轻一点手机屏幕上滴灌的小图标,形状类似小阀门的图标开始旋转,下达指令给智能控制系统,系统再将指令发送给温室大棚内滴灌管道上的电磁阀,电磁阀开启,给西蓝花和辣椒等秧苗滴灌;关闭小图标,电磁阀关闭,滴灌结束。在不远处的办公室内,农民企业家叶厚林手握手机,根据屏幕显示的各个大棚内的数据,在进行触摸式指控。这些指令通过传感器,让大棚内的相关设施实现自动化操作。数据库的实时监控,让棚内的西蓝花和辣椒生产完全处于自动化操作状态。
2008年5月,物联网开始到这里“安家扎营”。与蔬菜育苗打交道多年的叶厚林,做梦也没有想到,现在他手中的手机,除了用于移动通讯之外,还能用来遥控管理蔬菜大棚。
一个创意的N个意义,物联网被公认为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打开电脑,鼠标轻点,给院子里的花花草草浇水施肥;甚至在外探亲访友、逛商场时,通过视频传感器,点对点远程控制大棚内的风机、天窗、遮阳布和灌溉等设施……这可不是“QQ农牧场”之类的网络游戏,而是步入现实生活的物联网在发挥作用,它让网络生活不再虚幻。而这一切,都来源于一个创意。
物联网时代的到来,生活又会发生哪些新变化?其实要弄懂这一点,先得从什么是物联网说起。
根据字面意思解释,物联网又名传感网。它通过现代信息传感设备,把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在这个网上,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人们也能轻松获知和掌控物体的信息。目前,物联网被公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开发应用前景巨大。有专家预测10年内物联网有可能大规模普及,届时,在个人健康、交通控制、工业监测和老人护理等几乎所有领域,物联网都将发挥作用。
叶厚林用更为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他引进使用这套农业物联网设备,是为了全方位为蔬菜育苗场进行监控及服务。原先管理蔬菜大棚,遇上浇水和施肥,他凭着多年的经验,靠感觉行事。他并不完全知道,或是只知道个大概。如今不一样了,装上一个小小的传感器,他就能与大棚内的蔬菜“对话”了。如大棚里的温度高了,它会警告你;湿度低了,它会通知你。而且还会准确地告诉你,它的需求,使大棚内植物所需要的生长环境,永远保持最佳状态。农作物该不该浇水或施肥?怎样保持精确的温度、湿度、光照和二氧化碳浓度等?如何实行按需供给?如今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刚开始叶厚林用电脑控制大棚,现在觉得手机更加方便。他记得一次去温州出差,基地里来了客人。他就在外打开电脑,为他们作操作展示。
尝到物联网甜头的他,最近又有了新动作:投入800多万元,建立1.4848万平方米连栋育苗大棚、5600平方米玻璃育苗温室、1280平方米播种车间、800米悬挂链种苗流水线、1.2万平方米移动苗床,购买1套播种流水线(机),以及配套基础设施和仪器等现代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设备,达到年育苗1.5亿苗的生产能力。
谈及企业今后发展的目标,叶厚林说,他看中的是生态农业和农业物联网产业化的商用前景。对农业企业来讲,农业物联网种田一旦试验成功,让物联网和农业链产业化都成为可能,便于在不同地域开辟新的基地,便于从蔬菜延伸到其他农产品。通过农业物联网远在千里,仍可清楚看到生产过程,从而让农田也能像超市一样实现连锁。
大数据,让智能农业“鲜活”起来,但普及农业物联网,尚任重道远
据记者走访得知,在传统农业中,人们获取农田信息的方式很有限,主要是通过人工测量,获取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而通过使用智能农业应用中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有效降低人力消耗和对农田环境的影响,获取精确的作物环境和作物信息。
在智能农业应用中,大量的传感器节点构成一张张功能各异的监控网络,通过各种传感器采集信息,可以帮助农民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准确地捕捉发生问题的位置。如此一来,农业逐渐地从以人力为中心、依赖于孤立机械的生产模式,转变为以信息和软件为中心的生产模式。从而大量使用各种自动化、智能化和远程控制的生产设备,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当前我市信息技术如同“加速器”,助推现代农业驶上快车道。但由于其涉及面广,缺乏规划,在各地实施中,存在多头管理、交叉重复建设和资源共享不足等问题。
而目前我市大部分农民的劳作方式,仍停留在传统的人工劳作阶段,劳动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种养殖效益也难以提高,种养殖方面的许多事情,也需经常在旁照料。与新形势下规模化、集约化要求是不相适应的。那么,在新形势下物联网时代,科技的力量是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市农业局信息中心专家林国认为,农业物联网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在推进中,我市普遍遭遇的难题是小农户和小型合作社,以及个体企业的规模化程度和积极性不高,面对信息化建设的较大投入和现代管理需求难以适应。
此外,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不足,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分割情况普遍,难以形成产业规划。
“在农村电子商务异军突起背后,散乱无序、基础设施不健全和人才水平跟不上,也是亟待破解的难题。农村电子商务尚处于‘星星之火’状态,与城市相比,农村电子商务面临的困难更多,如物流成本高、人才缺乏等。要突破这些困难,仅靠农户或合作组织自身努力还不够,更需政策给予支持。”林国说。
看来,农业物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