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广州海珠区的黄女士突发胸痛胸闷,立即被家人送入附近的421医院,医生为她做了生命体征监测,并连接了一个叫做“扁鹊飞救”的监测设备。几秒钟后,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胸痛中心的监控平台上出现了王女士的心电图、血压、血糖、血氧等各项指标。经过分析评估,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的心血管专家确诊黄女士为“急性下壁心梗”,须尽快手术,挽救心肌细胞。同时一键启动医院导管室做好术前准备。20分钟后,救护车绕过急诊直接进入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2号楼手术室。手术成功,王女士脱离险境。
这样看似简单的一个流程,却有着重大的意义。这是中国首个胸痛急救物联网,入院前完成心电图监测和传输,实现“患者未到,信息先到”,从而缩短救治时程,降低死亡率。这被认为是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典范,也是医疗行业技术革新的体现。
云平台构建急救物联网
【在扁鹊飞救系统中,中心医院、基层医院、120急救中心连成了一个网络,大医院的优势资源持续而不是阶段性地为基层医院服务,基层医院胸痛网点也能按规范执行救治,控制过度救治和治疗不足】
据统计,目前我国有超过2.7亿心脑血管患者,大约每5人中就有1人患心脑血管病。而更可怕的数字是全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病的人数近300万。这个数字意味着,平均每天因心脑血管病死亡8200人,每小时340人,每12秒就有一个患者因此离开人世。
时间对于危急病人的重要性是常人无法体会的,就像急性心梗这一胸痛急症最常见的疾病,患者常在夜间与凌晨突然起病,常无先兆,起病急,进展快,可致命,死亡病人中很大比例的人甚至未能到达医院。但该病的另一面是明确的可救活性,只要治疗及时,确可起死回生。
生与死往往决定于快与慢,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是抢救病人生命的关键。相关研究表明,最初发病的90分钟是心肌梗塞的黄金救治时间,而12个小时几乎是救治的时间窗,其实早在心肌缺血6个小时后,就已经出现不可逆的坏死。
这是因为心肌梗死的发生是由于供应心肌血液的动脉血管——冠状动脉内面长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继而形成血凝块而闭塞血管,几分钟之内,心脏肌肉开始死亡,在第1小时里,肌肉组织的死亡速度比较缓慢,但“黄金时间”一过就飞快加速,直至坏死。
2011年3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宣布该院胸痛中心、远程心电会诊中心正式成立,就在这个以心血管内科和急诊科为核心组建的团队成立时,他们也将一个叫做“扁鹊飞救”的医疗物联网系统带进了大众视野。
从技术上来看,扁鹊飞救是由艾威梯(IVT)通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利用多项世界领先的无线通讯专利技术与现代医学科技相结合,通过健康手机、数字化医疗设备、移动和固话网络、呼叫中心、网络平台等构成的一套集预防、监测、定位、呼救于一体的远程健康救助服务系统。
这意味着,装备了扁鹊飞救的医护中心,在救护车接到患者的第一时间,即可通过连接十二导联心电仪、单导联心电仪、无线血糖仪、肌钙蛋白分析仪等设备,经由3G专网和卫星通信网络将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数据进行实时的采集和传输,在医院内的专家即可通过分析,来进行指导和支持,同时在必要时提前启动导管室,做好手术准备。
而进入救护车的病人也相当于处于急诊ICU中,生命体征得到监测,大大提高转运的安全性,医院也可以通过救护车GPS定位与跟踪系统来掌握相关情况。
最关键的是已经经过院前诊断的患者在进入医院时可以绕过急诊室,经由绿色通道直接进入相应的治疗中心。
除此之外,扁鹊飞救系统可以实现远程ICU,即地方医院可以实时将患者的生命体征信息传输到中心医院,也可以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急救物联网内急救电子病历和信息的共享,有效提高地方医院对复杂疑难病例的处理能力。
在这个资源整合的过程中,患者无疑是最大的受益方。
“这是一个区域协同的胸痛急救网络。”扁鹊飞救南中国区销售总监冯立新这样描述这个医疗物联网系统。
院前诊断将医院搬向患者
【在医疗物联网系统中,各项生命体征通过无线蓝牙技术来进行监测,继而通过3G网络实时传输给院内专家,并且系统有回放功能,即使途中有信号中断,也可以完整地保存数据信息,方便专家查看及分析】
“任何一个新事物的产生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方能得到大众的认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扁鹊飞救的创始人、艾威梯(IVT)公司总裁高强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