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联网、大融合”将给中小企业带来压力
“大联网、大融合”对相关企业的研发实力提出了巨大的要求。目前平台市场规模还未爆发性的增长,平台建设水平还未到炉火纯青,相信经过多年发展,平台的研发水平将成为众多中小企业的焦虑。
“大联网、大融合”一定会是对企业带来冲击的,可能会是一个企业洗牌的过程。有实力的厂家能推动越来越多的业务,并对这些业务有话语权;而相对弱小的公司则有可能会被兼并。另外一方面,传统的产品供应商和工程商的关系也会发生微秒的变化,工程商会越来越少选择权。未来,安防管理平台厂商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营销和方案能力的建设,二是技术研发能力的积累。从技术研发能力积累来说,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发人员对业务和需求的理解深度;二是开放、合理的软件框架;三是在一些技术点上的积累,尤其是在智能视频分析这些技术点上的积累。
大联网的研发和部署成本很高,对中小软件公司造成很大的压力。企业必须加强平台模块化、业务系统与基本视频系统分离、可伸缩性部署等软件可复制化的工作。
“大联网、大融合”趋势,促使供应商投入技术研发,加强安防监控产品的通用性和兼容性,遵循和贴近软件和硬件的行业标准,减少在联网和融合时的复杂度和困难度。
未来的安防平台会采用开放式分层的组件化的软件体系结构,采用统一的设备控制接口,能够在不修改上层应用软件的基础上,只增加一些独立的设备驱动模块,实现主流厂家不同类型设备的统一兼容。型号编码格式的视频编码器和硬盘录像机的接入;实现主流厂家不同型号多码流方式的网络摄像机的接入;实现主流厂家不同型号矩阵的接入控制;实现模拟系统和数字系统的统一权限和控制,不会因为对新的设备兼容导致平台的频繁升级。
在研发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设计的规范性,安防集成平台的控制协议、传输协议、接口协议、视音频编解码、视音频文件格式等除应符合相关国家行业标准中的规定外,还应符合风险等级与防护级别的规定。
未来,安防管理平台厂商的竞争力将体现在规划和管理能力上,安防产品的行业解决方案是企业提供有竞争力产品的关键因素。如何针对硬件产品和客户需求提供针对性的平台软件,需要站在产业链顶端,了解硬件发展趋势,因为软件产品的嵌入式化是趋势,要求平台厂商提供更稳定可靠的产品,性价比更高的系统成本;同时,投入研发资源进行项目需求调研,并长期跟踪用户使用反馈进行优化升级。针对不同行业的市场诱惑,衡量企业自身的能力和资源,是否支撑多个行业研发队伍不并行。
产品商不在单一的做产品,就像中星电子收购贝尔viss平台事业部一样。开始重视平台的的发展市场。如果只是单一的产品提供商,可能无法与市场上主流的平台全部兼容这就是产品提供商的一个窘境,另外打包式的项目合作已经越来越多,很少有甲方或者工程商单独去购买产品的解决方案,而是整体项目的解决方案,所以产品厂商意识到现在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必须重力发展平台软件的市场才能保证安防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灵活掌握各行业之间的差异性
安防管理平台就是针对行业应用来说的。同样的安防系统在使用环境上存在差异,而不同系统所实现的功能和架构也存在差异,当需求增大,个性化需求也会随之增加,这将不断考验平台厂商灵活处理行业共性与个性的能力。
个性需求一直是软件开发的难点和特点。应该说,“大联网、大融合”平台在公共服务等功能需求上会越来越趋于同质化、标准化,但在深度应用层上,不但不同的行业的需求不一样,而且同一个行业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需求,这些都是个性化的具体含义。
在解决个性化的问题上,一方面平台提供商需要有好的软件框架、灵活的技术实现手段;另外一方面还是需要对行业需求有深入的理解,提炼出共性,模块化不同的个性。
面向行业化的解决方案,由于安防系统使用环境的差异,不同系统所实现的功能和架构也存在差异,比如智能交通行业解决方案和银行金融行业解决方案存在较大的差异,智能交通行业需要卡口控制和电子警察功能,但银行的金融解决方案就不需要此功能,所以面向行业,采用模块化设计,可以基于平台灵活的增加和减少相关的功能模块,可以在不影响系统正常使用条件下,方便系统的应用、升级和新设备集成。所有安防产品都是基于系统成套安装和使用的,随着安防行业的发展和硬件环境的提升,有针对性的行业平台势必会成为安防行业的发展方向。
此外,企业必须健全和完善安防法规、行业规章,提高行业的法制化水平,增强行业自治自律管理能力;加快安防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督导企业信用经营,营造有序发展的市场环境;加快安防系统评估体系建设,准确客观评价安防系统,带动安防产业链质量水平全面提高;加快安防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体系建设,提升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增强行业整体竞争能力。
“大联网”时代的安防企业,是挑战与机遇共存。要想在“大联网”产业大潮中顺势而为,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安防企业必须有一个积极参与竞争的心态,找准市场需求的切入点和自身技术优势,在网络安防终端、嵌入式应用软件系统、智能视频分析等主流技术方向有所突破,积极参与国内行业应用标准的制定以获取话语权和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