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 技术应用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应用 » 应用方案 » 宽带中国 » 正文

智能交通演进与未来发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1-28  来源::中国智能交通杂志  浏览次数:1356
三、我国ITS发展方向的考虑

1、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ITS面临的形势

通过以上的介绍和分析,可以看出国际智能交通界在ITS各个方向充分应用通信和信息技术的新成果,而且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在原有各方向的应用基础之上,依照ITS体系框架的总规划,提出了集成度更高、层次更高的系统概念和应用系统设计。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交通系统,不仅仅是技术上要有突破,以下几个因素也必须考虑,而且也是回避不了的:

首先,国际智能交通界、汽车界和通信界已经投入过大量经费和人力,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技术体系,而且已经接近产业化,部分已经投入实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ITS技术如何能够介入进去并形成产业?

第二,新的ITS应用与汽车关系紧密,而汽车产业的体系化和路径依赖极强,主要发达国家汽车厂商的高档车电子装备的成本已经占到总成本的40%以上,不在其体系内的设备很难进入。

第三,仅考虑汽车还不够,国际智能交通界无一例外的都有政府的交通部门参加,信息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如何适应以管理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为主的交通部门?

第四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车车和车路通信领域的标准化已经结成联盟,给我们留下的空间有限。

2、实事求是,选准落脚点和突破口

智能交通系统已经发展近20年了,社会和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通信和信息技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我们必须面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讨论未来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

首先,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虽然我国的GDP总量已经是世界第二,但人均GDP仅5千美元左右,就是在东部发达的大城市,如北京和上海,人均GDP也只有1.2万美元。而发达国家提出智能交通系统的时的人均GDP都在2-3万美元,日本更是达到人均4万美元。但是我们人口和资源的条件,不允许我们发展以小汽车为主的交通模式。因此中国智能交通的注意力应该从重点关注小汽车转向关注城市的公共交通为主、兼顾小汽车,同时将提高出行可靠性和安全性作为重要方向。

第二,新一代信息技术是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学术界和企业非常关注,也将交通运输领域作为其应用的重要方面,但是如何在具体应用上的落脚点还未完全找到,新技术的应用不能将原来已经应用多年的东西进行翻版,我们需要的是原来系统没有功能或对原来不完善的功能的提高,否则应用行业不会感兴趣,也不会投资。至于用口号来吸引眼球和投资,如果后面没有应用,则是不可持续的。

具体到应用领域,目前国内最热的是RFID的应用和车联网,RFID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已经很多,像港口管理、仓储管理、公交优先系统等,应该说RFID的应用前景广阔。但需要注意的是市场大量的RFID产品是国外廉价和简单芯片的封装制品,技术性能满足不了应用,集成商根本不把实情告诉用户而且违规使用,典型的是在433MHz和915MHz频段完全不管国家无线电管理规定,将发射功率提高到规定值的3~10倍,甚至更高,以满足工作距离的要求。而在车联网方面,这个词确实是中国人首创的,但在国际上找不到对应的词,于是有人将国际上能粘上边的作为对象对比,如VICS、Telematics、CooperativeSystem等,VICS和CooperativeSystem前面已经谈过,人家的路已经走得很远了,而Telematics也不是新东西,因此我们现在的车联网需要提出自己的新概念和服务框架,不能将ITS中已经体系化和产业化的应用直接搬过来,因为这个方向上国际上已经走得很远了。

第三,新一代信息技术给交通领域提供的能力可能是数据采集更加详细和完整,以及无线数据交换的能力大大提高,因此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需要从整个交通运输过程中找新的突破口,这就要求交通运输行业与信息产业要密切合作,交通运输行业要把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生产力看待,而生产力的进步往往带来整个产业的革命。

四、结语

作为现代交通技术代表之一的智能交通系统,是建设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重要支撑,也是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看到国际发展的前沿,也要看到发达国家相关部署对我们未来的影响。在新的历史起点和新的发展台阶上,智能交通系统须主动适应环境变化以及交通运输发展重点和方式的变化,充分考虑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实际需求、政策和管理环境、新一代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的装备与能力,努力实现中国智能交通系统的自主发展、创新发展和跨越发展。





 
关键词: 智能交通 发展
 
[ 技术应用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应用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