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应用方案|技术应用|智慧城市网
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 技术应用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应用 » 应用方案 » 智能电网 » 正文

利用光纤技术怎样为数据中心降低能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12-22  浏览次数:564
核心提示:去年4月Datacenterknowledge曾经发表过一份很有价值的关于大型数据中心的报告。该报告中提到了世界上最大的数据中心 Lakeside科
去年4月Datacenterknowledge曾经发表过一份很有价值的关于大型数据中心的报告。该报告中提到了世界上最大的数据中心—— Lakeside科技中心,位于芝加哥以东350英里的Cermak,占地面积超过1万平方英尺,电力供应超过了100兆瓦。在全世界规模最大的10个数据中心中,最小的一个占地面积也超过了六个足球场加起来那么大。

  虽然,通常情况下数据中心的服务器数量是不会公布的,不过,还是可以从一些其他途径得知这一数据。例如,微软芝加哥数据中心就拥有超过224000 台刀片式服务器,这些服务器分布在110个集装箱容器中的数千个机架中。在世界范围内,根据IDC的统计,每年的服务器销售数量在700万台以上,所以在一个大型数据中心里有超过10万台的服务器并不是什么不寻常的事情。

  数据中心能源消耗日益增长

  数据中心的规模在不断增长,消耗的电力也越来越惊人,在美国,数据中心消耗的电力就占到了美国电力总消耗的3%,据估计,电力成本每年可达到74亿美元。正是因为电力消耗如此惊人,所以数据中心的设计师们正在寻找一切可能的方式来降低功耗。

  一方面,数据中心能耗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全球范围内对数据中心的需求也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在今年6月份,思科网络指数(VNI)预测到2015 年,每年的流量会达到千万亿兆字节(zettabyte)的级别。1Zettabyte等于270个字节或者1024个exabyte。总的来说,全球的 IP流量在未来五年会增加四倍。像谷歌,Youtube,Facebook以及Netflix这些大型网站的流量增长速度尤为明显。不管怎样,未来的数据中心要处理的数据会越来越多,但他们可以使用的能源必须越来越少。

  以下是一些有用的建议,可以显著的降低数据中心的功率:

  (1)使用光纤联接以太网

  在90年代初,千兆以太网技术应用的时候,光纤收发器就已经在数据中心开始使用,但一般都应用在长距离传输上,特别是300米以上的长距离,光纤相对于普通的导线优势更为明显。而随着10Gb/s以外网的普及,光纤收发器也被应用在了更短的距离上,甚至在10米的距离上。在2011年,10Gb/s 以太网收发器的出货量将超过5万个。和传统的收发器相比,光纤收发器的功率每个只有1瓦,而传统收发器的功率会达到10瓦,仅此一项,就会为数据中心每年省去1700万美元的电力成本。如果光纤能够在数据中心大规模的使用,包括服务器,交换机以及其他网络设施,他们将能够节约更多的能源。

  (2)使用光子集成以及波分复用技术(WDM)来扩展100Gb/s或更快速度的以太网

  经过三年的努力,在去年7月已经有多家公司宣布支持基于数据中心架构的100米到40千米的IEEE802.3ba标准化100Gb以太网。不过不幸的是,一些早期的收发器设备的功率会达到20瓦,这超过了传统的10Gb以太网解决方案的10瓦功率。这是因为部署的100Gb以太网需要4个波长的光纤连接路径(4×25GB/S),如果是10个10Gb/s的光纤路径,功率和复杂性会更大。现在,有一种低功耗的解决方案已经得到了谷歌,博科等20多家公司的支持,可以实现10×10的版本(10个10Gb/s的波长),这一标准的功耗可以和传统的10Gb/s的以太网功耗相当。

  在未来,随着光子集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硅光子学的发展,100Gb/s解决方案的能耗将会比10Gb/s的功耗还要少。光波分复用(WavelengthDivisionMultiplexing,WDM)技术是在一根光纤中同时同时多个波长的光载波信号,而每个光载波可以通过 FDM或TDM方式,各自承载多路模拟或多路数字信号。

  其基本原理是在发送端将不同波长的光信号组合起来(复用),并耦合到光缆线路上的同一根光纤中进行传输,在接收端又将这些组合在一起的不同波长的信号分开(解复用),并作进一步处理,恢复出原信号后送入不同的终端。从几米到10公里的距离,这一技术都会是数据中心应用的最佳选择。
 
 
[ 技术应用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应用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