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驾马车”拉动中原信息化
当今世界,信息化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手段,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信息化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突出标志之一。
党的十八大把握这一趋势和规律,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鲜明地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认为,“中原经济区要又好又快地建设起来,一定要做好规划,把交通和信息网络建设摆在前面,一步步往前迈进。”
《规划》准确把握时代特征,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放到重要位置,明确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和项目。突出的亮点主要有:
明确提出实施宽带中原、智慧中原、无线城市、光网城市等重大工程。据初步测算,“智慧中原”项目累计投资109亿元,建成后将推进城市系统中的人、物、组织之间的物联化和互联化。“无线城市”将为我们打造一个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移动电子商务应用、物联网应用等互动聚合的平台。实施光网城市工程,将加快光纤宽带网络建设,提高城乡宽带接入能力和宽带普及率。
明确提出到2020年,城市光纤到户覆盖家庭达到100%,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光纤。我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众多,《规划》这些目标及措施的提出使我省农村居民将与城市居民一样尽享信息化成果,既满足广大农村居民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和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又体现了我省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明确提出加快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升级改造,推进“三网融合”。“三网融合”应用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等多个领域,不但能方便人民群众生活、降低成本,并将减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保护生态环境。这些重大部署为中原经济区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专家谈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不仅要做“通道”更要成为“平台”
交通区位是河南一大优势,如何充分发挥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优势和作用,进一步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支撑和服务?在建设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河南又该进行哪些探索,做出哪些努力?本报记者在北京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且听专家一席谈
陈耀:经过近些年的大规模建设,河南的立体交通网络及与区外的互联互通基本形成,但要使交通区位优势最大限度地凸现出来,我个人认为,还有许多更重要的建设任务。
第一是通过采用现代物联网技术和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服务的水平,把中原地区建成我国最大规模的物流中心或货物集散地。
第二是大幅度减少路网收费,可以考虑中原经济区内部尽早取消高速路收费,以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为中原经济区营造低成本洼地。
第三是在中原经济区米字形轴线的各个节点,建设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中心商务区和物流园区,特别是大城市节点发展新一代城市综合体,以最大限度地吸引人财物在本区域驻留,避免“酒肉穿肠过”的过境通道效应。
《规划》速读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原
在《规划》中,突出强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规划》提出“坚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努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绿色中原、生态中原,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融为一体,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原经济区努力践行“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这条路,正与“美丽中国”理念高度契合。
“四区三带”构筑生态屏障
中原经济区具有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和区位优势,生态系统丰富多样。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说,“从生态的角度看,没有一个省可以像河南跨越四个流域,包括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我把它界定为腹地,是全国非常明显的"生态腹地"。”
《规划》鲜明地提出,构建“四区三带”区域生态网络格局,即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依托山体、河流、干渠等自然生态空间,积极推进桐柏大别山地生态区、伏牛山地生态区、太行山地生态区、平原生态涵养区,沿黄生态涵养带、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和沿淮生态走廊建设,构筑“四区三带”区域生态网络格局。
“这一生态格局的构建,不仅为我省提供了覆盖全省重要典型生态系统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也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天然的生态屏障。”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认为。
重点水源涵养地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严格林地保护管理、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渠首环境保护中心、加快矿区生态恢复治理、促进生态型城镇建设……一道道绿色屏障在中原大地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