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建立始于欧洲疯牛病的发生。为了应对危机,欧盟建立了牛及牛肉标识追溯系统,随后,加拿大、美国、日本纷纷引入,到现在,这一系统被推广到禽类、鱼类、蔬菜产品等大部分农产品当中。尤其是在去年,欧洲蔬菜因为受到致病菌感染造成了很大恐慌,后来欧洲各国通过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很快地寻找到致病源。欧洲的行动能力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反思,包括中国。
今年的食品安全论坛尤为关注可追溯体系的建设,商务部部长助理房爱卿表示,当前,一些生产经营者只顾追求物质利益,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成为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商务部将从生产者诚信建设、食品可追溯体系两方面入手,从根源和流程上把控食品质量。
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司长常晓村特别强调了肉菜流通追溯体系的建设,他介绍,目前上海、成都、杭州、宁波、无锡、青岛等地的追溯体系已经投入运营,初步实现了追溯功能,并实现了与中央平台的对接,上传数据已经多达4200多万条,在试运行过程中,部分城市的追溯体系已经发挥和正在发挥作用。
常晓村透露,2012年,商务部将加大力度再选择15个城市开展第三批追溯试点,力争覆盖有条件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初步形成与全国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相适应的全国网络构架。
在常晓村看来,建立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应充分利用菜篮子市场负责制的体制优势,发挥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等多方面的积极性,两批试点城市攻克追溯难点,积累和推广经验;商务部还要加强与农业部门的合作,推动两个部门追溯体系的对接,实现从种植养殖源头到消费终端全过程的信息互联互通,形成完整的追溯链条,加强与卫生、工商、质检、药品食品监管部门的协作,推动推进信息共享,落实主体责任,制止场外交易,并为追溯体系提供有力的保障;再有就是推广和宣传肉菜追溯体系,引导居民放心消费。
在主题为“诚信自律与食品安全”的分论坛上,多位业内人士发表了对于可追溯体系建设的见解。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副主任罗秋科认为,实现食品全产业链的监管,统一物品编码势在必行。他说,现行许多行业、部门和技术公司都建立了各自的追溯系统,大部分采用的是内部编码进行食品安全管理和查询。不能否认,这些系统对企业实现产品可追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行业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之间,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统一的标识体系,导致了可追溯信息格式不规范、不统一,信息无法共享和交换等问题,给食品可追溯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混乱,同时还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政府和企业的重复投入等问题。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农校对接办公室主任赵志宏提倡建立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完善追溯体系,保障学生餐桌安全。她介绍说,学校食堂采购通过"农校对接"方式,通过中国农校对接服务网、全国高校后勤采购的统一的立体化信息电子商务平台采购农产品,在采购过程自动化、源头可追溯、环节可控制的过程中,还通过整合交易、物流、金融等服务实现高校食堂采购的全程协同,减少了农产品采购的中间环节,有效地大规模、大幅度降低学校食堂后勤物资采购成本,保障了学校食堂的食品卫生安全。
作为企业代表的湖南果秀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阳国秀介绍了自己的经验,“我们建立的产品质量安全追踪体系,可了解产品来自哪个国家、哪个供应商,可以按照批次号追溯到所使用的原料批次和供货商、生产商、直接人员,为公司追查、分析问题提供依据。公司召回系统能在两小时内把货架和果园联合起来,产品的原料甚至可以追溯到单个农民。”
就在今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在“十二五”时期,中国将推进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推进物联网技术的示范应用,完善食品生产企业的信息化服务体系。看来,可追溯体系建设对于确保食品安全将“功不可没”,在此,我们也期待它的大范围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