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动态|物联网|资讯头条|智慧城市网
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物联网 » 政策动态 » 正文

徐州市关于加快推进“智慧徐州”建设实施意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4-29  来源:中国徐州  浏览次数:2827
核心提示:为加快推进我市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增强公共服务功能和综合竞争力,促进“智慧徐州”建设有序健康发展,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 政策属性:地方政策
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智慧徐州”建设的实施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城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

为加快推进我市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增强公共服务功能和综合竞争力,促进“智慧徐州”建设有序健康发展,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重要意义

智慧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城市发展的趋势和特征。“智慧徐州”建设是将智慧化技术与先进的城市建设理念进行有效融合,推进徐州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建设“智慧徐州”,有利于加快全市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提升公共管理服务水平,有利于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感,是我市抢占发展制高点、争创发展新优势的战略举措。全市上下必须充分认识建设“智慧徐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解放思想、锐意创新,抢抓机遇、齐心协力,扎实推进“智慧徐州”建设,促进全市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徐州特大型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总体定位,以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为基础,以智慧化发展为主导,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城市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加强信息技术在经济发展、政务协同、民生服务、城市管理、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应用,统筹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为开创徐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局面奠定基础。

(二)基本原则

统筹协调、资源共享。统筹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协调发展,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集约建设,对已建或在建项目注重整合提升,对待建项目注重标准先行。同时,大力推进跨部门、跨系统、跨行业的协同共享和建设管理集约化、应用系统平台化、资源利用社会化,走低成本、高效益的智慧化建设之路。

以人为本、强化均等。促进信息化和城镇化同步发展,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创造公平、便捷的信息化应用环境,推进城乡一体化布局,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智慧化建设成果。

基础优先、示范带动。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先行建设公共性、基础性、创新示范性、业务协同性项目,提供基础环境支持和保障;再逐步开展应用类项目建设,并以此促进基础平台的使用和推广,实现基础平台与应用的良性互动。同时加快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工程的示范建设,增强辐射和带动作用。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妥善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入多样化的项目建设运营机制,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运作为主导,开展项目建设和运营,政府加强规划引导,积极推广政府购买服务等模式,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统筹推进、保障安全。正确处理“智慧徐州”建设与网络信息安全的关系,推进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信息安全架构,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安全体系,提升自主可控水平。实行信息安全保障系统与应用系统同步规划建设,以安全保发展,在发展中求安全,为“智慧徐州”建设的深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主要目标

(一)总体目标

“智慧徐州”是我市“十二五”末和“十三五”信息化发展的新主题,总体建设目标是“智慧引领,打造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具体包括“一枢纽、三中心”,即统筹建设“智慧徐州”枢纽、创新打造产业集聚中心、协同推进高效运行中心、融合构筑公共服务中心。

到2015年,“智慧徐州”框架基本建成,“一枢纽,三中心”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信息基础设施完善集约、信息资源充分共享、基础网络泛在融合,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城市管理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建成协同办公等政务协同平台、物流公共信息服务等产业促进平台、市民融合服务等民生服务平台、智慧交通等城市管理平台。实现“智慧城市”建设后发超越。

到2020年,“一枢纽、三中心”全面建成,形成信息化与城市经济社会各方面深度融合的城市发展态势:信息技术引领企业创新变革,智能应用渗透城市管理全过程,信息服务深入公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基础能级跃升,效能明显。通过智慧引领,成为经济跨越发展、城市运行高效、人文社会和谐、信息基础一流的智慧型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信息化整体发展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国内区域中心城市典范。

(二)关键指标

到2015年,基本建成“智慧徐州”框架,实现如下指标:

构建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优势产业创新突破、新兴产业全面推进的产业发展业态。培育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300家,规模以上企业采用综合集成应用的比重超过60%;引入2—3家大型电子商务交易企业入驻我市建立仓储配送中心;电子信息产业总规模达到1000亿元,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电子商务交易额达570亿元、网络零售额250亿元,培育电子商务示范基地6个、电子商务销售额超亿元的示范企业8家。

建成政务协同透明、资源科学调配、交通智能监管、安全切实保障的城市运行体系。城市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改造和智慧政务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政务协同办公系统全面推广,移动办公深入应用,行政审批全流程电子化;建成徐州市水利水务信息化框架,构建智能交通体系,形成“内部出行便捷、外部过境通畅、内外部衔接顺畅”的交通新格局;实现全市涉及城市管理的各部门业务信息整合,城市管理感知设备资源全部共享,基于GIS的城市管理系统应用率达到100%。

建设以市民为中心、覆盖城乡居民的集成化、多样化、个性化、人性化的数字生活环境。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伴随市民一生的集成化、个性化、人性化的数字生活环境。形成以电子病历、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综合性、整体性、互补性、协同性的区域卫生服务体系;义务教育课程资源库接入率达到100%;实现农村信息服务覆盖率98%以上;建立肉菜流通追溯体系,构建面向城乡居民的融合服务体系,公众足不出户即可与政府部门互动沟通,享受政府的便捷高效服务。

初步建成泛在、集约、共享、可信的信息基础设施。完成“智慧徐州”云中心和信息资源枢纽建设,实现全市智慧应用统一承载、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光纤到户、无线宽带覆盖城镇化地区,实现城区家庭入户百兆接入带宽全覆盖,农村家庭接入带宽达到20Mbps,构建以3G/4G为主、Wi-Fi为补充的覆盖全市的高速无线网络;全市各级政府部门电子政务外网实现全覆盖,网络接入带宽超过100Mbps,信息安全体系建设达到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安全二级标准。

四、重点任务

(一)统筹建设“智慧徐州”枢纽

一是统一布局,优化基础网络。按照“宽带中国”战略要求,统一规划信息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加快光纤网络、无线网络的推广普及与优化提升,全面推进三网融合,统一规划电子政务外网标准规范体系,建设横向互联、纵向贯通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与传输通道。

二是集约整合,建设“智慧徐州”云中心。以“安全高效、节约成本、运维专业”为目标,采用购买服务模式集约建设“智慧徐州”云中心。按照“不扩建、不新建、集中部署”的原则,将新增的智慧应用直接部署在“智慧徐州”云中心,全市各部门已建的非涉密应用系统和政府直接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公共服务类信息化应用,逐步迁移至云中心,实现全市智慧应用系统在基础层面共建共享、信息层面协同整合、运行维护层面统一保障。

三是夯实基础,打造信息资源枢纽。信息资源枢纽是城市信息资源的“集散地”,是分析城市发展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创新源泉”,是解决城市“信息孤岛”、实现政务协同、管理运行高效的数据资产,是构建以人为本、融合服务的信息保障。要成立徐州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制定《徐州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管理办法》以及一系列信息资源枢纽建设的协调机制、交换机制和技术标准规范。启动基础信息资源库建设,依次建设人口、法人、信用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五大基础数据库,带动枢纽专题库建设,逐步探索政府开放数据,提升政务数据利用率、增加政务服务供给、实现多方共赢。

(二)创新打造产业集聚中心

一是创新模式,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以工业和信息化部两化融合标准体系为指导,扎实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以产品装备智能化、企业管控一体化、专业配套服务平台化、工程机械融资租赁规模化为重点突破方向,增强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以信息化推动主导产业创新发展。

二是发挥优势,构建全新物流业态。加强开放合作,积极引入金融物流模式,构建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将银行、工矿企业、物流企业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信息服务体系,支持在线交易、贷款融资,逐步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合一”和金融业、物流业、制造业“三业融合”,打造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徐州特色金融物流创新模式。

三是双管齐下,塑造全新旅游品牌。以品牌创新为突破,打造旅游目的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打造“旅游吸引物”,提升景区吸引力,增加旅游互动性。推广景区电子联票和旅游套票,提供组合式服务。建立全方位、多渠道的营销体系。以散客服务为核心,实行线上线下结合,线上搭建智慧旅游平台,线下建设实体旅游集散中心,打造旅游集散地。

四是重点突破,推动信息产业发展。促进信息产业集聚,加快徐州软件园、高新区、高铁商务区等特色园区的信息产业发展,加强重点领域供需平台建设,汇聚解决方案需求方、提供方和研究机构等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实现资源有效对接。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加快建设电子商务园区,培育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支持和鼓励工程机械、煤炭、新能源、建材、医药、农副产品等传统优势产业搭建大宗商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强力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与应用,全力支持“沙集模式”在条件成熟的乡镇推广。

五是优化环境,提升载体招商和管理水平。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在移动终端上展示各级开发区(园区)基本信息和三维实景,提升招商体验。将信息技术与项目管理理论相融合,优化招商项目管理流程,及时调整跟进策略,对客户进行分类,积累有价值的客户信息。依托智能分析手段深度挖掘开发区产业布局和产业链上下游分布情况,辅助开发区形成强化优势产业链、补充特色产业链、建立新兴产业链的招商机制。

(三)协同推进高效运行中心

一是促进协同办公平台推广。构筑全市各级公务人员之间的协同办公机制,依托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全市“统一高效、协同互动、资源共享”的协同办公平台,在公文办理、档案管理、事务处理等方面对公务人员日常政务业务进行支撑,将协同办公平台向移动终端拓展,便于公务人员外出时处理日常业务。

二是构建多级政务服务体系。构建政府部门之间的政务协同机制,实现政务数据共享和全程一站式服务,打通前后端应用、实现行政监察全覆盖,形成上下联动、层次清晰、覆盖城乡、同城一体的新型行政服务体系。整合网上综合服务大厅、移动审批应用、语音服务、自助服务终端和实体大厅等服务渠道,统一行政审批服务进出端口,实现服务渠道全融合,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三是推进环保联合监控。建立跨区联合监控平台,发布大气、水质、噪声等全方位的监测数据,实现重点污染实时通报、重大事件联合处置、重点投诉及时处理的区域环境监控体系;建立在线联席决策平台,推动区域环境协同治理。

四是实现水利水务现代化。加强水利水务数据共享利用,实时监控全市重点水域和水利水务设施,完善防汛防旱指挥系统建设,提升防汛防旱决策指挥水平。建设覆盖市、县两级管理机构的水资源管理系统,实现对水资源的实时评价、合理规划、优化配置和应急调度。

五是推动电网智能化。转变能源发展方式、优化终端用能方式,加快发展智能电网,在电网各环节推动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设备技术及控制方法,实现智能能源系统和绿色、可持续发展。

六是建立智能交通体系。建立智能交通监控平台,增强交通感知能力;建设交通信息共享与交换体系、智能公交系统、统一的出租车电召服务系统,加强交通诱导,建设智能泊车管理系统,畅通城市交通脉络;建立城际交通运输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城际交通管理服务能力。

七是打造城市管理新模式。采用三维建模技术建设全市统一的地下空间数据库,实现城市综合管理由平面管理向立体管理转变。构建城市运行体征监测平台,建立城市运行综合监测预警体系,实现城市运行体征实时监测和实时共享;整合数字城管、智能交通、三防指挥、应急指挥、110治安监控、交通监管、环保监测等视频监控信息,实现城市运行状态自动感知及综合体征分析。在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视频信息整合共享基础上,完善城市管理及应急响应体系。

(四)融合构筑公共服务中心

一是打造区域医疗服务中心。以居民健康管理为中心,以卫生服务活动为主线,建设统一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整合卫生信息资源,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卫生管理等领域的信息互通、综合应用和业务协同;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建立社区在线卫生服务站和社区健康小屋系统,打造“一公里”健康圈。

二是完善区域教育中心。利用现有教育网基础,围绕建网、建库、建队伍、建机制,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抓手,建立优质化、均衡化、便捷化、终身化的教育资源体系,通过市场化运作加强区域教育服务能力,打造区域教育中心。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完善网上精品课程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发展差距。

三是构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以“三农”需求为核心,通过构建“一门户、四平台”,形成覆盖市、县(市、区)、镇(街道)、村(社区)的四级服务体系。建设便民服务平台,提高农村信息服务水平;建设电子村务平台,提升农村行政管理效能;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创新农村信息消费模式;建设电子农务平台,改变农村商品传统流通模式,打造电子农务新窗口。

四是建设肉菜流通追溯体系。以商务部第四批试点城市为契机,建设肉菜流通追溯体系,采用卡标共用模式,实现对食品质量的全过程、多层次链条监管;建立企业经营专题数据库,将企业统一纳入信用评价体系;以“溯源码、批次编号”为凭证,通过网站、查询终端、手机等渠道,为消费者、企业、第三方组织、政府提供透明实时的追溯信息服务。

五是构筑以人为本的服务体系。利用现有服务资源基础,建设市民融合服务平台,整合便民服务热线、数字电视等渠道,构建融合服务体系,实现渠道融合、信息融合、服务融合、互动沟通。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夯实基础

一是明确组织体系,强化统筹力度。成立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智慧徐州”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决定“智慧徐州”建设的重大事项,统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设立“智慧徐州”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智慧办”),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负责制订“智慧徐州”年度建设计划,统筹管理专项资金,协调推进项目工程建设,检查督导建设方案和年度计划的落实情况,并对建设部门进行年度信息化考评。

二是建立运行机制,推动规划实施。建立“智慧徐州”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成员单位会议,传达贯彻“智慧徐州”建设领导小组指示精神,做好研究政策文件、推动建设进展、协调解决问题等工作;同时要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与建设内容,加强重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共享,形成权责一致、运行高效的“智慧徐州”建设推进体系,强有力地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形成以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核心的咨询机制,按照“市内为主、市外为辅、广泛推荐、择优选聘”的原则,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在“智慧徐州”的整体规划、项目评审、年度计划编制等方面提供咨询建议和指导性意见,实现专家智力成果在市领导决策过程和具体工程间“双向流动”,确保各项工程科学有效推进。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研究机构参与的合作机制,加强基础运营商、IT企业、权威研究机构等实体之间的协作,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提高“智慧徐州”建设的联合攻关能力、协同创新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

(二)政策保障,提供支撑

一是制定政策文件,提升管理能力。研究出台相应政策文件,保障“智慧徐州”建设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制定《徐州市政府投资信息化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徐州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规范信息化项目建设,提高信息化项目管理、监测和评估水平,保障数据的有效归集、处理和应用。

二是落实考评政策,动态评估效果。建立和完善“智慧徐州”建设动态考评制度,广泛征集各部门和群众的意见建议,对智慧徐州建设过程进行调整完善;各项重点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后,依据建设结果调整后续建设方案和资金投入,形成良性互动机制,保障智慧城市的建设效果。

(三)资金保障,促进发展

一是设立专项资金,实行扎口管理。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设立“智慧徐州”发展专项资金,由市智慧办会同市财政局扎口管理,共同负责专项资金支持项目的申报、评审、确定和信息化资金的使用、分配、管理等工作,发挥示范引导作用,避免重复建设,保证资金使用效率。

二是鼓励多方参与,创新建设模式。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它投入为补充的“智慧徐州”投融资机制。将财政资金作为引领“智慧徐州”建设的“种子基金”,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建立和完善基金进入和退出机制,实现基金持续、滚动发展;采用购买服务等市场化运作模式,鼓励企业投资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提高“智慧徐州”建设和运行效率;吸引有经验有能力的企业投资建立城市运营实体,深度开发公共信息资源,发掘商业价值,为“智慧徐州”建设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撑。

(四)人才保障,增强活力

一是培养专业队伍。鼓励市内高校、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研究机构和跨国公司合作办学,推动专业课学科调整,培养智慧城市建设紧缺人才、复合型、技能型信息技术人才。积极开展对政府公务人员、企业领导人员的信息化培训,切实提高其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和使用水平。

二是吸引高端人才。落实高层次信息化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完善高端人才使用和激励机制。建立高端人才引进的有效渠道,探索创新灵活的聘用制度。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配套设施,以优厚的条件广泛吸引海内外信息化高层次人才在徐州就业创业,为“智慧徐州”建设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

徐州市人民政府

2014年4月1日 
 
关键词: 智慧徐州 实施意见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