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说杨伟民先生讲我们不能够用传统的理念来经历今天的城市化,中国不可能13亿人口走美国、西欧的3亿人口的城市化道路。有没有可能从中国自己的城镇化这个角度来理解我们的智慧城市可能更加有力一点。”4月2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在2014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开放性对话八: 智慧城市”上作出上述表示。
周成虎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智慧城市可以在哲学层面理解,即如何把一个城市变成可持续的理念,也就是说我们用什么样的理念去指导建设城市,去指导我们管理城市,去指导我们的智慧城市。
以下为周成虎部分发言实录:
“智慧”这个词在我们汉语里面是一个高度智慧的词,应该这么来说。为什么?从三个角度来理解,也是我们学术界的观点。
从底层,到底一个智慧城市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其实是IT界里面很多同志都在做的,包括户边昭彦先生刚才讲的信息化,用信息的手段,用宽带的技术、移动互联这种技术来解决我们城市的复杂问题,这是技术层次需要用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人能说清楚我们到底用哪些技术,所以工信部力推的智慧城市很多讲的是底层的技术更为多一点。
第二点,到底智慧城市用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就是从应用角度来讲。我们有那么多城市的问题,有那么多部门都在针对城市的问题在发展。到今天,如果从应用的角度来讲,我们有没有可能形成新的方法论来解决问题,这也是更多的人讲“智慧”想到的。
第三点,如果从技术和应用的角度分离来讲,更多是讲理念,我们会讲智慧城市在我们传统文化里面是一种哲学层面,如何把一个城市变成可持续的理念,也就是说我们用什么样的理念去指导建设城市,去指导我们管理城市,去指导我们的智慧城市。
所以大家一般认为从三个层次来理解,在我们国家大家目前做得比较多的,工信部以信息为核心,住建部是以应用为核心。今天我们的会,我感觉我们发改委更多讲的是规划管理,更多是理念上面的。
十年前我们谈数字城市,当时谈数字地球,所有人都想数字化时代,这两个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没有数字化的城市就不可能有智慧的城市。如果所有的都要模拟手段来认识今天的城市是不可能的,比如说杨伟民先生讲我们不能够用传统的理念来经历今天的城市化,中国不可能13亿人口走美国、西欧的3亿人口的城市化道路。有没有可能从中国自己的城镇化这个角度来理解我们的智慧城市可能更加有力一点。所以我们在连续三次召开关于全国数字城市的基本理念的会议,讨论如何从资源、环境的角度来把我们的人类社会做得更好,用有限的资源保护好环境,让每个人都过上美好的生活,这是我们智慧城市一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