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专家智库|资讯头条|智慧城市网
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专家智库 » 专家 » 正文

辜胜阻:新型城镇化路径是“3+X”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3-13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浏览次数:467
核心提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经济学家辜胜阻表示,李克强总理的城镇化路径是“3+X”路径而非媒体解读的“三个1亿人”。
  • 研究领域:规划咨询
u=1957517997,2297221366&fm=11&gp=0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经济学家辜胜阻表示,李克强总理的城镇化路径是“3+X”路径而非媒体解读的“三个1亿人”。

“3”就是“进城落户1亿人,棚户区改造和城中村改造惠及1亿人,中西部就地城镇化1亿人”。“X”是指对不能落户的常住人口实行居住证制度,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使更多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纳入到城镇教育、实现异地升学、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X”是改革共识最大的城镇化改革,是“3+X”路径的重点。媒体解读说“三个1亿人”是新型城镇化路径的完全版是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误读。

辜胜阻认为,几亿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城镇化是举世瞩目的改革发展议题。政府工作报告全面、科学、系统地界定了这一重大议题的路线图。新型城镇化的最大特点是强调人的城镇化,其核心和重点在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让城市常住人口享受平等的公共服务是市民化的关键。

政府工作报告除了讲到 “三个1亿人”之外,还讲到一个路径,就是在不改变户籍的前提下,为外来人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因此,总理的城镇化路径是“3+X”路径,而非媒体片面解读的“三个1亿人”。居住证制度作为城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的一种创新,是“X”改革最重要的举措。

如何让非户籍常住人口获得基本公共服务?如何解决暂时不具备落户条件或不愿落户城镇人口的教育、就业、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问题?这正是居住证制度的要点。居住证制度不仅有利于提高城市治理的能力,还有助于推动真正的迁徙自由化改革,为实现城乡户籍统一打下基础。

辜胜阻建议,要让几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实现市民化,可采取四种不同的形式:

一是不改变户籍但持有居住证并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城镇常住人口市民化形式,即“X”路径改革。这种市民化人口在流入地享有类似子女教育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但保留农村户籍。这种市民化的形式最受欢迎,并且改革共识最高。有调查表明:约75%的农民工不愿意改变户籍。因为80%的农民工在城市就业不稳定,而农村户籍上又附着了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以及各种涉农补贴,“含金量”非常高。农民的心态决定了这一形式是未来市民化的最主要形式。城镇化不能只看户籍,有了户籍没有公共服务也不能叫做市民化。

二是农业人口改变户籍并落户城镇的市民化形式。这类人要放弃农村户籍和附着在土地上的福利,但可平等地享有市民的所有权利。对这种类型的市民化要静观其效,因为差别化的落户政策使农民工在大城市落不了户,农民工又不愿意去小城市落户。这种市民化方式的风险最大,要稳步推进,不能过急、过快。

三是中西部地区就地、就近城镇化的市民化形式。这类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经实现城镇化了,与家人生活在一起,没有“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问题。这是当前社会代价最小、市民幸福感最好的城镇化方式。这种形式在产业和劳动力转移的背景下非常具有生命力。中西部地区各级政府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在合理承接东部沿海产业向中部转移的过程中,为外出劳动力回归创业和就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四是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实现村民变市民的市民化形式。城中村改造既可以惠及城中村农业人口,又可以扩大城市住房供给,既关系到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又关系到城镇人口数量的增长。这种形式潜力很大,可大力推进。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