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主要引擎。当前民族地区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正处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双加速的发展时期,更加需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争取国家的政策、项目和资金的支持,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推进民族地区跨越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城镇化的问题进行了重点阐述。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分析城镇化发展趋势,明确了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还将编制出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这将对城镇化较滞后的民族地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新型城镇化是推动民族地区跨越发展战略中加快崛起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全域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促进凉山彝族自治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抓手。近年来,凉山彝族自治州城镇化步伐加快,但仍然存在“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工业化、城镇化良性互动局面尚未形成,城镇体系和结构不尽合理,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因此,建议突出特色,着力“新型”,真正发挥引擎作用,更加注重“人”的城镇化、绿色城镇化、协调城镇化,大胆探索“三集中”,积极推进“四提升”,走出一条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是建议与农业现代化相结合,大胆探索“三集中”,推进山区特色新型城镇化,探索人口向城镇集中。城镇化是缩小城乡差距、节约农村土地资源,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对此,必须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并与工业现代化相互促进,建设以粮食优质高产、生态绿色安全、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机械化程度高的农业现代化。积极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深入推进统筹城镇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引导人口向城镇聚集;探索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科学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有序推进土地管理使用制度改革,探索留地安置,集体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等多种征地安置新机制;探索产业向园区集中,坚持把产业发展与城镇规划建设相结合,编制产业园区规划,依托产业园区布局发展城市新区,形成产业与城镇协调互动发展格局。
二是建议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积极推进“四提升”,充分保留原有的绿地和自然美景,并建造新的绿地以供群众健康舒适生活。以新生产方式和新生活方式为核心、产村相融成片建设美丽幸福新农村。使人民群众能谈及“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时,便可拥有更厚重、真实感受。创优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提升城镇品质。推进基础设施提升。用城乡统筹、便民利民的理念,抓好交通建设、能源保障、城镇供水、环卫设施建设、生态绿地建设,推进基础设施有效提升,推进公共服务提升。用全域全面、社会和谐的理念,努力均衡配置城市公共服务,加强城市承载功能,着力抓好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进特色产业提升。用现代、低碳、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产城相融、产城一体”,着力培育城镇产业支撑,推动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推进城市品位提升。用文化的、生态的、历史的、民族的、美学的先进理念,着力风貌打造、老城改造、新城再造,营造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促进城市形象有效提升。
三是与强化产业支撑相结合,扎实推进“造血”功能的发展。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城镇化是否健康,应该要看新城镇的“造血”功能。也就是说,新城镇能否带来新的经济增长,能否给新城镇居民创造稳定的就业机会,能否给公共财政带来收入,能否做到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城镇化最重要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人的城镇化。同时要解决其养老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而不是以房地产拉动城镇化。“人是有自然属性的,农民对祖祖辈辈生长于此的大地,有着最深厚的精神情感,这是超乎于经济层面之外的,人的城镇化,不仅是让农民有一份体面的职业,稳定的收入,在获得经济上主体地位的同时,更要保留精神文化层面的主体性”对此要结合民族地区实际,让农民不离土、不离乡就地城镇化。要统筹城乡一体化,充分调动政府、市场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通过推进培训、就业等方面城镇要素的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力争让农民就地城镇化、促进生产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