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是江苏最年轻的城市,也曾经是江苏工业化、城镇化率最低的地级市,是典型的后发快进地区。2005年,宿迁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在全国地级市排名还是第164位,到2012年就跃升至70位,7年跃升了94位。2013年,全市10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首位,被称为“洼地崛起”的奇迹。
就地就近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明确提出:“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关政策,解决好辖区内农业转移人口在本地城镇的落户问题。”
宿迁市委书记蓝绍敏说,这为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后发地区来说,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更符合实际要求和农民的发展愿望,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和必然选择。
“就地就近城镇化,可以解决很多大问题。”蓝绍敏说,可以减少大规模异地流动的社会代价,减轻农民外出务工成本,消除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好了,基础设施好了,产业集聚了,服务业也发展了,吸纳就业的容量就大了,更有利于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蓝绍敏回顾并联系宿迁实际说。
宿迁曾经是江苏农村劳动力市外转移的第一大市。随着全面招商,全民创业,工业迅猛发展,全市开展的“三来一加”等“家门口创业就业”活动,催动更多农民“凤还巢”,宿迁2010年在苏北第一个实现农村劳动力“内转”超过“外输”。
就地就近就业,不仅改变农民“进不了镇、离不了地、富不了家”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而且,推动了就地就近城镇化。
泗洪县石集全乡7000户农户,除1000户已进县城买房外,剩余农户大都就近集中安置到镇区,绿化、硬化、亮化配套到位,超市、医务室、健身房等服务设施齐全。一个社区的居民容量是原来一个自然村庄的10倍以上。
后发地区就地就近城镇化要唱好“三部曲”
苏北曾是江苏的经济洼地,宿迁又是“洼地中的洼地”,1996年由4个贫困县组合而成地级宿迁市时,有人评价为“经济社会发展零基础、中心城市建设零起步、基础设施配套零起点”。
城镇化是各种发展要素高度密集和高效组合过程。对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基础都较薄弱的后发快进地区宿迁来说,应当如何加快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呢?蓝绍敏认为,要唱好科学规划、产城协调、镇村互动三部曲。
蓝绍敏说:“城镇化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运用市场和政府‘两只手’,让发展的要素,按照一体化融合的要求,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优化配置,缩小差距,实现利益平等和谐发展。”
2013年7月,宿迁市委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一轴两副九市”城镇发展战略,这一空间格局最大特色、最大亮点,就是通过建设九个小城市,实现量的减少、重要性的提升,打造一个新的层级,真正把城市布到农村、布到农民身边,让整个城镇空间结构有一个更为科学合理的布局变化和发展梯次,让农民在身边就有城镇化的集聚源、辐射源和带动源,让“三化并进”特别是工业化推进在城乡区域结构中具有更丰富的平台、更完备的载体,从而形成分层拉动、梯度带动、互促互动的城乡发展格局。
如何实现城乡发展要素的优化配置?宿迁探索建立了“343”统筹城乡发展的保障机制,明确规定县(区)财政每年对镇村社会事业、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逐年提高到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总额的30%以上,土地出让收益中用于“三农”的支出不得低于40%,用于拆旧区农村居民安置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用地指标不得低于省下达挂钩指标总规模的30%,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具有基础物质保障的刚性约束机制。
“就地就近城镇化,绝不能简单满足于发展要素的集聚,更不能单纯追求建设用地的节约和城乡土地的置换,一定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实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确保农民群众利益最大化。”蓝绍敏说。
2012年2月,宿迁提出改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使用办法,尝试把计划指标的行政指令性安排改为在政府主导下市场化配置,将各类指标在市域范围内有偿调剂使用,探索建立了“地票”交易制度。
通过地票交易,由市辖各区根据市场来决定自身的用地计划、需求数量和使用方向,逐步形成节约集约用地的倒逼机制、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创新机制以及规范农村土地整治的联动机制,在加快产城协调发展的同时,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就地就近城镇化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蓝绍敏认为,城镇化绝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关键是人的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和就近城镇化。在推进进程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三个关系,积极推动农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管理方式转变“三同步”,妥善处理好农民房屋征收、土地流转后的就业、生活和保障等问题,真正维护好农民的权益,不让农民产生“被上楼”、“被市民化”、“被城镇化”的感觉。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的关系,坚持资源要素配置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蓝绍敏认为,目前制约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是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尚未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还没有建立,城镇建设仍以政府投入为主,没有发挥出经营城镇的资金引导作用,导致城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重滞后。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的关系,努力实现产业转型发展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蓝绍敏说,城镇化是产业发展的助力,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支撑。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进城镇化,必须把提高产业集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实现以城镇化促进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推动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改革推进与创新发展的关系,激发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蓝绍敏认为,加快城镇化,必须尽快消除影响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进城镇化,尤须更新观念,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努力形成有利于产业和人口集聚,有利于城镇化健康有序推进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促进非农产业集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