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喀则市年木乡胡达村,记者看到日喀则市重点打造的胡达村“乡村旅游示范点”,旅游服务区基础设施建设正在紧张进行中。胡达村村党支部书记旦增告诉记者:“我们村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境内有赞普千年核桃树、雅鲁藏布江、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寺庙等景点,且依托318国道的便利交通。结合小城镇建设,市政府决定力争3年内逐步将我们村打造成318沿线旅游特色区。”
近年来,日喀则市在小城镇化建设上,不断调整产业化结构,结合各乡镇存在的独特资源优势,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以提升城镇居民生产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力争打造“一城、两线、五镇、多点”的城镇化新格局。 产业结构调整,建设新农村综合体,是日喀则市实行“两线”规划的具体做法。“两线”即依托国道318、省道204的便利交通条件,将对沿途的乡驻地进行“净化、亮化、绿化、硬化、美化、规范化”工作,提升乡镇形象,同时依托本地资源实施产业结构调整。
小城镇建设的推进,使得产业化结构不断得到优化调整。据日喀则市发改委统计,近年来,小城镇的建设,促使一大批农业生产者向第三产业服务行业转型。甲措雄乡德勒村是远近闻名的“万元村”,村民扎旺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跑运输,随着小城镇建设的推进,他家现在拥有两辆客运车,年人均收入超过万元。他告诉记者:“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村子越来越像小城镇了,大家也都积极从事第三产业。”
随着小城镇建设的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承载力的不断提升,部分群众失去了原来的居住地。在建设过程中,日喀则市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本着“搬得了、住得下、付得起”的原则,让失地群众和新型城镇化进程有机结合起来。
在甲措雄乡色玛、扎都两村,记者看到因火车站建设拆迁的154户群众中一部分已经于去年搬进了新居。群众丹增顿珠说:“在市委、市政府的帮助下,我们村各项设施都齐备,我打算在火车站附近开个商铺和饭馆,或者准备在火车站与城区之间跑出租,以改善生活,政府也大力支持我们重新就业。”
日喀则地委委员、日喀则市委书记王波告诉记者:“通过不懈努力,确保三年后,城镇化再提升6-7个百分点。结合经济发展,使得318国道和日亚公路沿线乡镇基础设施大幅改善,群众收入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