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快讯|服务资讯|资讯头条|智慧城市网
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服务资讯 » 城镇快讯 » 正文

新型城镇化盼融资方式创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2-17  来源:国际商报  浏览次数:1721
核心提示:“和过去的城镇化相比,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融资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除了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之外,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融资需求将大幅增加。这种融资需求结构的变化和融资总量的增加,迫切需要融资方式的创新跟进,充分运用多层次金融市场工具,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可持续的资金保障。”中国农业银行行长张云如是指出。
201301311126561e937_副本

“和过去的城镇化相比,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融资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除了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之外,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融资需求将大幅增加。这种融资需求结构的变化和融资总量的增加,迫切需要融资方式的创新跟进,充分运用多层次金融市场工具,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可持续的资金保障。”中国农业银行行长张云如是指出。

钱从哪里来是个大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而在改革开放后首次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也明确指出,新型城镇化不能盲目大干快上,铺摊子,要着重解决好“三个1亿人”的问题,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这都意味着我国的城镇化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钢筋水泥将让位于人本主义,速度数量将让位于质量效益。“新型城镇化必须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对记者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已经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一些地区开展新型城镇化的试点,试点的核心内容,首先要探讨农民市民化的成本分摊机制怎么建立,其次是城镇化建设的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怎么建立。而对于新型城镇化带来的钱怎么筹措和钱要怎么花的命题,不仅会为银行业的转型发展带来机遇,也需要社会各方面在这个领域进行探索合作。”

对此,张云认为,城镇化融资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债券、资产证券化、股权融资、金融租赁等多种形式,需要各种金融主体的深度参与。“目前面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可以从发展市政债,实现更透明和规范政府债务融资;创新投资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工具,有效盘活存量资产;拓宽投资主体,实现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化资本投入转变这三个方面推进。”

以融资方式创新求突破

“从国际经验看,无论财政联邦制还是单一制国家,城市建设都在广泛使用市政债这种融资工具。市政债具有信息公开、债务透明、品种期限多样化的特点,有利于把地方政府隐性的、不规范的债务显性化、规范化,从而有利于管理举债行为。”张云认为,发展市政债,将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融资阳光化。

但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多年来城市建设资金普遍依靠借债和土地转让收入支撑。“因此,允许地方发行市政债,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债务管理制度,尤其要在债务预算约束、信息披露、政府信用评级、偿债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规范和完善,增强偿债能力和债务约束。对银行来说,市政债的发展,也能带来承销发行,增加投资品种登新的市场机遇。”张云说。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超过40万亿元,数量十分巨大,其中大部分投资集中在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这些流动性较差、但具有长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最适合于通过证券化手段,进行打包盘活。”张云称,“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万亿规模,目前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规模尚不足1000亿元,前景比较广阔。”

张云指出,从监管趋势看,资产证券化的利好也将逐步释放。“去年国家明确要求金融业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并提出资产证券化要有限考虑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涉农贷款、中小企业贷款,清理合规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等。因此,未来通过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工具的创新,盘活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将会提高城镇化建设相关资产的流动性和现金流的价值,释放资金投向城镇化建设的新领域。”

此外,随着新一届政府要求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打破制约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社会资本将在更宽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上支持城镇化建设,成为城镇化发展的新能源。“在投资范围上,民间资本应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城市公共设施、铁路、信息产业、健康医疗、养老产业等领域。其次在路径选择上,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股权投资、公私合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为民营资本介入城镇化建设打开通道。”张云说。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