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信息化发展进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956年,我国在高校开始自主研制第一台电子管数字计算机标志着中国信息化进程的发端;在随后的动荡岁月中,中国的信息化曲折发展,步履维艰;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1999年新世纪的前夜,步入了改革创新阶段;而真正进入全方位高效益推进阶段,则是从2000年开始发展至今。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已演进为经济社会的全方位变革,信息化和全球化相互交织,正在重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2002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决定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启动并开始建设“十二金”工程。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政府核心业务系统建设取得重要成果,发挥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 “金关”工程形成了由“电子海关”、“电子口岸”和“电子总署”组成的海关全方位信息化应用格局,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海关信息系统之一。 “金税” 、“金审” 、“金盾” 、国家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建设项目、“金保”社保与低保、“金质” 、“金土”等工程都取得了显著成绩,政府同时还在完善信息化发展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6年发布的“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将大力推进信息化提升到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的高度,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2020年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总目标”提出了“一二三四”的具体战略目标,包括促进一个转变即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实现两个跨越,即信息技术跨越式发展,产业跨越式发展;提升三个水平,即提升网络普及水平,提升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提升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增强四个能力,即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增强先进文化传播能力,增强军事变革能力,增强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几个趋势影响重大
站在2014年,我们回顾上述发展战略目标,可以看到很多目标已有了基本实现和长足进步。截至2012年底,我国网站数达到268万个,网民总数达5.64亿,移动用户突破11亿,2/3使用移动互联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2.1%。我国的互联网基础设施能力不断增强,宽带网络速率大幅提升,移动互联网成为上网的主要方式,移动智能终端快速发展,智能手机出货量超美国,互联网已成为社会运行的核心基础设施。自主创新能力与上世纪相比,以华为、曙光、浪潮等一批企业为代表,确实有了很大增强,过去我们在技术上无法摆脱跨国公司的境况也得以扭转改变,信息化取得的成效十分明显。
“十八大”后提出的信息化发展新目标是信息化要在经济社会各领域中迅速发展,加速知识和信息的创新传播,加速ICT技术与政府、产业、公众生活的融合,形成发展新模式;要力促数字技术以常态准则普遍接受和使用;要完善创新环境,引发自主性、前瞻性创新和革新,创立低成本高利润的产业结构和可持续增长模式。
新一代ICT技术的创新发展正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观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在全球信息科技极速发展的宏大画面里,以下的几个趋势影响重大:
海量数据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深度挖掘海量数据价值的大数据业务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
新型计算模式“SO- LO-MO-CO”,即包括SO(社交服务)、LO(位置服务)、MO(移动服务)和CO(商业服务)在内的新模式在不断变化中进一步趋向融合。
苹果开创的APP应用商店模式推动了软件应用的新型消费模式,彻底改变了无线互联网时代的软件业发展的竞争规则和格局。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人与物、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方式都在变化,可穿戴设备作为连接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媒介,带动移动终端高速发展,成为网络的核心接入设备。
随着移动云服务的发展,多数国家与地区均可通过移动宽带网络支持先进的云计算应用,全球云流量的增速将超过全球数据中心总流量,应用服务云端化将成为主流。
基于Client/Server模型桌面虚拟化的发展将个人电脑桌面环境从PC机中分离,在网络环境下由服务器提供“虚拟化”的面,提供与本地桌面相同的用户体验。
开放API平台潮流。提供开放API的平台将网站服务封装成一系列数据接口开放,网站可进行复杂的数据交互,成为与操作系统等价的开发平台,第三方开发者可利用平台开发丰富多彩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的经济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在我国信息化进程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中国的信息化发展面临着加快信息化建设、扩大信息消费的重大机遇与网络信息安全巨大挑战并存的新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