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湄潭湄江边上的核桃坝村,可见满目葱茏的茶树,闻到阵阵的茶香。以茶产业为发展之本的核桃坝,茶园规模已达10350亩,人均3亩以上,村民人年均纯收入达11480元。
因为茶,核桃坝的山绿了,因为茶,核桃坝人腰包鼓起来了。富起来的核桃坝,提出了“茶叶+旅游”两条腿发展的新思路,以“四在农家”为载体,以打造乡村旅游为突破口,充分挖掘茶文化,大力推进以“千壶园”为主体格调的村庄集镇化示范点建设。在核桃坝村,老年公寓、卫生院、茶文化广场、茶青市场、标准化垂钓竞技场、接待中心一一俱全。这是湄江镇在核桃坝成功探索出的社区化新农村建设路子。
“我家以前住在茶青市场后面山中腰,几间瓦房住了几十年。现在住进了村里建的新型农村社区,两层小楼只花了11万块钱。和以前比,新小区干净,安全,还方便,水、电、煤气、网络啥都有。”60多岁的核桃坝村民何崇孝高兴地说。
何崇孝说的新型社区,是在农村按照村庄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的具有社区服务和管理功能的新型农村居住区。这是湄江镇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大举措。
自2009年,湄江镇实施统筹城乡改革试验试点工作以来,按照“一大主题、三大任务”的总体要求,在核桃坝村通过对承包责任地、宅基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有效流转,宅基地及房屋、茶园、山林确权颁证的大胆探索和改革,利用“信用村”政策,把资源转化为资本变成了资金,实现了城乡良性互动,为茶农的基地建设提供了保证,增加了村级积累。四年多来,在各级组织的支持下,统筹建成了学校、医院、老年公寓、茶青交易市场、钓鱼竞技场、多功能电教室、乡村旅游接待中心、文体广场等公共设施和水泥街道、青石板人行道、排污沟、垃圾堆放场、停车场、自来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基本实现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城镇化建设中,湄江镇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重点突出、示范带动的原则,以黔北民居新村建设为标志,以“四化”(收入多元化、环境庭院化、管理民主化、生活时尚化)为抓手,结合扶贫开发、生态移民搬迁、新一轮农村危房改造、财政“一事一议”等政策,全面提升“四在农家”创建水平,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努力抓好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改建“黔北民居”600户。同时,切实抓好核桃坝城乡一体化新村建设,完成核桃坝村级公路加宽改造等配套建设。抓好回龙村柯家店子村庄整治及返乡农民工创业园一期工程建设,完成村民文化广场建设,村庄整治规划区域拆迁户还房,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村民商住区水、电、宽带、绿化、道路、路灯、广播电视配置建设,人畜饮水工程建设。
抓好产业发展,是城镇化建设的要素之一。湄江镇按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工作部署,落实“四化同步”工作措施。抓好农业生产,加强耕地保护,稳定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实施粮食增产工程,优化结构,注重农业现代化种植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同时,结合镇情,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要求,重点在茶叶产业、果蔬产业、特色养殖等方面,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积极开展微型企业扶持工作,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原料基地,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促进全镇茶叶产业化建设的提档升级,促进果蔬产业、特色养殖业的新发展。做好农村土地综合治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规范集体建设用地有偿流转。对照“旅游发展”战略,依托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培育茶旅一体化、乡村生态游、休闲避署旅游为特色,着力景区景点打造,提升旅游接待能力。着力打造核桃坝茶旅游一体休示范园和柏杨坝生态休闲旅游基地,不断繁荣全镇的乡村旅游市场。深入挖掘茶文化、浙大西迁文化、红军长征文化、地方民俗民间文化内涵,加大旅游宣传、策划和商品开发力度,提升旅游品位和综合效益。
2013年,湄江镇预计完成地方生产总值19亿元,人均达23456元,比上年增长25%;预计财政收入实现过亿目标达1.23亿元,比上年增长50%;全社会固定资产预计投资完成51.52亿元,比上年增长65%;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10037元,比上年增长1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9898元,比上年增长15%;全镇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85%以上。
湄江镇党委书记王琪介绍,根据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试验试点的精神,湄江镇分两个阶段实施:2009年至2012年12月,在核桃坝村先行试点,在2012年12月底,核桃坝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村庄城镇化试点基本成型,达到茶产业和旅游强村,实现农村新型社区;2013年至2015年12月,全镇在核桃坝成功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开城乡一体化改革试验工作。
湄江镇让乡村就地城镇化,让农民就地市民化,这是让农民真正感受到发展带来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