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在企业经营管理上缺乏复合型人才。目前普遍缺乏懂企业经营管理又掌握智慧城市专业知识,能带领团队跻身世界前列的优秀企业家和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
三、专业高技能人才队伍数量不足。“十二五”初期我国信息产业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050万人,虽然与“十一五”初期相比有较大增长,但人才队伍总量仍有缺口,大学本科及以上从业人员的比重只达到26.2%,特别是随着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尤其短缺。
四、人才发展环境不够优化。目前高校开设的课程所培养的毕业生还无法完全适应“智慧城市”建设要求,各地普遍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引进、激励机制,导致发生高层次人才流失的现象。
智慧城市建设对人才需求的趋势
当前时期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顺利实现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目标,人才是关键。未来要努力培养造就一支与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相适应的,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形成一批企业领军人才、专家和技术带头人,涌现大量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人才队伍结构需进一步优化,专业技术人才的比重需达到35%左右。除了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外,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对外商务谈判、知识产权与法律事务等方面的高级人才和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高级复合型人才需求也进一步呈上升趋势。
结合智慧城市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今后我国在物联网应用、信息产品设计、大数据挖掘和商务智能、电子商务、云计算与云服务、高端服务外包、行业信息化应用、信息安全等领域的人才需求旺盛。
智慧城市人才发展措施
加强智慧城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立吸引、培养、使用高层次人才队伍的新体制、新机制,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抓住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使用等环节,统筹规划人才工作,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首先,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充分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人才资源,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人才。各地政府为了创建智慧城市、加快推进产业升级纷纷制定了关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政策。如南京市“321”人才计划就明确指出在国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担任相当于副教授及以上职务的专家学者可直接进入综合评审,同时申报人所创(领)办企业的行业领域主要为电子信息、风电与光伏装备、智能电网与电力自动化、通信、节能环保、生物和医药、新材料、轨道交通、航空航天、软件和服务外包等南京市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领域以及具有创新商业模式的高端现代服务业。
吸引海外人才的措施主要包含:发挥经济、发展优势吸引海外人才,发挥重大人才工程的引领作用,吸引业界知名的专家学者参与研究,引进高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回国工作;完善吸引国际人才政策,制定和实施吸引国际人才的具体规划;建立海外人才库,包括留学人才库、海外华人华侨人才库、海外高层次人才库、海外外籍专家人才库,成为联系智慧城市建设人才的信息汇聚地。一旦急需,可以立刻锁定目标开展引进工作;以研究机构、跨国公司、社团为载体,提高国际化人才聚集的比例,加快人才流动和创意传播。
其次,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利用各种信息传播平台和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智慧产业从业人员多渠道、多形式、分层次、分类型的再培训、再教育。加强国际化教育,进一步扩大中外合作办学、创办创业大学和扶持大学生创业平台。促进校企联合,依托高校院所、园区、企业和社会办学机构,联合建立各类智慧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协调合作,创新培养机制,制定和落实培养措施。在培养的过程中,发掘各种渠道,积极创造各种条件,鼓励人选积极参与到智慧城市的实践。注重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加强高层次人才再教育,以即将推进的各示范项目为载体,培育一批高水平的人才队伍。选派人员到具有智慧城市建设经验的其他城市进行参观学习,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人才培养提供保障。推进“智慧城市”人才基地建设,创建一批以智慧产业基地为依托的人才集聚平台。组织开展多层次的“智慧城市”人才培训,抓好各级领导、机关干部和企业家的培训,深入学习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进理念和经验,以尽快适应智慧城市建设要求。
最后,营造智慧人文环境。努力提高全民信息化意识和能力,缩小城乡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创造机会均等、协调发展的社会环境。加强对信息化弱势群体的教育和培训,增加其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增强其获取和使用信息的技能。探索建设农民工信息服务系统,围绕农民工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和权益维护等突出问题提供信息援助。逐步在社区和农村建立免费的信息服务站等公共设施,提供电子政务、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同时,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各种渠道和媒体,广泛宣传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鼓励各单位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和培训,普及计算机、网络应用和信息化知识,形成信息化氛围,增强居民信息意识和信息素质,提高全民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和获取信息服务的能力,夯实智慧城市的人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