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行业动态|资讯头条|智慧城市网
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行业动态 » 学术动态 » 正文

IT创新引领环保信息化迈入新时代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2-30  来源:赛迪设计  作者:师旭颖  浏览次数:343
核心提示:2013年4月,由环保民间组织研发的“中国环保地图互动开放平台”的网站正式上线。在此平台上,任何人经过免费注册,都可以个性化地创建属于自己的环境污染地图,随时随地上传污染源位置、污染源图片等信息,并实现与微信、微博等的双向互动。此平台一经推出,立即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这种互动开放式的环保公益平台,打破了传统以官方渠道为主的环境污染信息采集和发布模式,借助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以面向公众环保需求为核心,充分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使人人都成为环境污染的“传感器”和环境信息的“生成器”
2013年4月,由环保民间组织研发的“中国环保地图互动开放平台”的网站正式上线。在此平台上,任何人经过免费注册,都可以个性化地创建属于自己的环境污染地图,随时随地上传污染源位置、污染源图片等信息,并实现与微信、微博等的双向互动。此平台一经推出,立即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这种互动开放式的环保公益平台,打破了传统以官方渠道为主的环境污染信息采集和发布模式,借助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以面向公众环保需求为核心,充分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使人人都成为环境污染的“传感器”和环境信息的“生成器”,是信息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又一创新应用。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改变着传统的环境保护模式和管理手段,成为推动环保模式转型创新的强大动力。在“物联感知、移动互联”无处不在的新时代,信息技术呈现出哪些发展趋势,而环境管理者又将如何利用这些新趋势突破环保信息化发展瓶颈、助力环保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在本文中,赛迪设计将重点围绕上述问题展开探讨。

一、新时期信息化发展呈现诸多特点

1、以人为本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成主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数据资源的爆发式增长,用户的信息需求将向着纵深方向发展,用户使用信息资源的行为也更加关注内容的特色、定位、深度和实效。用户对信息使用需求的变化,将逐步推动信息服务方式由传统的人找信息,向信息找人、依据人的需要个性化推送信息服务的方式转变,如信息搜索引擎就经历了目录搜索、关键词搜索、以Face book为代表的社区化搜索,到提供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的发展历程。

信息推送服务,就是基于用户的信息使用行为习惯、偏好和特点,通过数据挖掘和需求分析,搜索、过滤用户感兴趣的信息,并将其定期推送给用户,帮助用户高效率地发掘有价值的信息。这种信息服务方式更强调服务的主动性,使“人找信息”变为“信息找人”,变静态服务为动态服务,是高速、泛在、融合互联网络时代下信息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2、多样化、便携式的智能移动终端无处不在

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我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也在发生着深刻变革,网络信息服务载体从传统的台式电脑,发展到以智能手机、IPAD等为代表的平板电脑,再到苹果手表、谷歌眼镜等可穿戴式设备,互联网的信息服务载体实现了从“有形”到“无形”、从“有屏”到“无屏”的蜕变。

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多元化的移动智能终端遍及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掀起了一股新的信息技术浪潮。在移动互联网上,“云+端”的运营模式日益突出,移动智能终端已成为承载各种移动互联网服务的重要载体。通过移动智能终端的应用,将使数据应用与服务的触角不断延伸,使来自超级计算机的计算资源变得触手可及,为用户提供的服务也将无处不在。

3、以业务支撑为核心的信息服务平台蓬勃发展

新时期下的网络信息服务逐步向着平台化、一体化、资源化的方向发展,“平台”的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意义的平台更侧重于对技术的支撑,如软件开发平台、应用支撑平台等。新时期的信息服务平台,更多强调资源的共建共享和融合应用,是为不同社会群体提供各种信息服务的业务支撑平台,如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它们为买卖双方搭建了商品交易桥梁。基于平台自身的巨大吸引力,它们拥有着数量庞大的卖家和买家群体,这些用户在平台上发生的大规模交易活动和交互信息,也为平台健康、可持续的运行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移动互联网时代服务平台的发展,将基于“人人都是传感器”的理念,充分发挥用户作为信息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双重效应,打破了以往仅由平台向用户发布信息的单一模式,实现了各类用户基于平台交互和分享信息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用户、数据和应用等有价值的信息将被沉淀下来,构成了平台最有价值的资产。

4、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数据融合应用更加智慧

传输速度的大幅提高和数据种类的显著拓宽正导致全球快步走进“数据大爆炸”的时代,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高速产生、海量存储、类型多样的数据中挖掘价值,实现各领域数据的融合应用,是大数据时代带给我们的新命题。

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从不同层面深化了数据的融合应用。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实现对信息的全面感知、实时采集和自动传输,丰富了数据的种类和数量;通过云计算技术,将实现对海量数据信息的集中存储和统一管理,强化了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和综合利用能力;通过大数据技术,将实现对海量的、碎片化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智能分析,提取出最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增强了数据的智能决策支撑能力;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将使数据的触角不断延伸,数据服务变得无处不在,提升了数据的应用和服务水平。

二、IT创新应用助力打造智慧环保

现阶段,我国的环保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公众参与环保积极性不高、环境监管平台缺乏可持续生命力、环保监控网络尚待完善、环境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和业务协同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亟需通过创新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突破环保信息化发展瓶颈,促进数字环保向智慧环保转型升级。

1、面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环保信息服务,形成“全民参与、全民监督”的环保格局

一是加强对环保管理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行为研究,建立用户需求信息库,通过分析用户对不同环保业务领域的关注点,基于RSS模式,为用户推送有针对性的环保信息,以满足用户的环境信息需求。如向环境管理者推送各级政府的环保工作动态信息,向市民推送居住区域的环境质量监测信息,向排污企业推送国家环保最新政策信息。

二是加强与用户的充分互动,吸引公众积极参与到环保工作中来,在为用户提供环保信息服务的同时,捕捉各类用户业务需求和反馈信息,使用户成为重要的环保信息来源。如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将建设项目环评信息推送给项目区域附近住户,通过在线问卷填写、电子邮箱、微信互动等方式收集社会公众反馈的信息,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提供数据支撑。

2、大力发展移动终端在环保监管中的应用,实现环保工作“如影随形”

依托移动互联网,利用各种移动终端设备,大力推广环保移动办公,建设和完善语音指挥调度、会议即时通信、网络电子传真、远程视频监控等系统,提升各级环保部门的工作效率。通过环保移动办公,环保管理者可以利用智能移动终端,随时随地查看全国各地的环境污染状况信息,并在线做出批示。移动办公可以使环境管理者从办公桌旁解脱出来,推动环保业务模式变革创新。此外,在移动终端上附加各类业务应用模块,深化和推广空气质量、机动车尾气、环境应急等环境监测移动设备的智能化应用,可以有效解决环境监测点位布设不足、环境突发事故现场监测不及时等问题,增强环境监控的全面性和实效性。

3、构建资源化的环保信息服务平台,确保平台具有生命力

基于“全面参与、共建共享”的模式,构建环保信息化服务平台,面向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等用户,提供视频播放、文件传输、信息发布、即时通讯、信息订阅等基础业务功能,形成环保业务交流互动的类微信平台。基于平台,环保业务人员可自行建设政府类账号,与公众进行在线交流互动,便捷精确地获取环保信息和提供环保咨询。社会公众也可自行建设公众类账号,通过微信实时上传文字、图片、语音等动态环保信息,反映有关环境污染问题。如基于信息服务平台,通过“众包”的方式,收集用户拍摄的不同区域的河流污染图片,最终形成全国的河流污染状况图。

在平台运行过程中,通过服务功能的不断拓展完善,逐步建立起稳定、海量的政府类、企业类、公众类用户群,促进各类用户群在平台上的积极交流互动,环保业务、用户行为、应用需求等资源信息将得到有效的积累,进而支撑和引导平台向着更平稳、健康的方向持续发展。

4、深入应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强化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和决策支撑

云计算技术对于加强环保信息基础设施资源、信息资源、软件和服务资源的整合共享,促进业务协同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如通过构建集中部署、各取所需的环保应用云服务平台,可以整合环保信息化建设中通用和可复用的软件资源,为各类环保业务系统提供统一的信息化基础开发和运营环境。在这一模式下,环保主管单位可从整体出发,通盘考虑各部门的业务需求,并依此决定是否添加新的业务功能模块,应用功能的重复建设和信息多头管理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

面对数量庞大的环境信息资源,迫切需要运用大数据技术,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高价值的信息资源,为环境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服务。如通过采用海量数据存储、高性能计算、大数据量并行处理等技术,可以构建环境要素齐全、覆盖范围广、时间序列长、多尺度多类型的海量环境信息资源库,进行环境质量与污染源排放关联分析、环境承载能力与污染物总量融合分析、环境污染预警预测分析等多种智能分析,有效提升环境信息综合应用水平和决策支撑能力。

本文作者:赛迪设计智慧城市规划设计中心高级分析师师旭颖 
 
关键词: IT创新 环保信息化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