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快讯|服务资讯|资讯头条|智慧城市网
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服务资讯 » 城镇快讯 » 正文

改革洞开新城乡: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建设四川探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2-10  浏览次数:1591
核心提示: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场,深化户籍制度、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系列改革在四川由破冰而纵深推进,城镇化已成为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成都梁家巷。“笃,笃,笃……”持续的机器轰鸣从打围的工地传出。当天,包括一条7.7公里的双层干线在内的3条全新交通干线同步开工,将重塑这座城市的北部轮廓。

这一迄今为止成都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北改”,计划投资3300亿元、涉及195平方公里城区,将视线直接对准曾经以“乱”闻名的成都北部城区,通过基础设施、旧城改造、产业升级、生态建设,最终将呈现高端化的城市业态、特色化的城市文态、多元化的城市生态、现代化的城市形态“四态合一”的宜商、宜业、宜居新城北。

这是四川新型城镇化建设史上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片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为核心的四川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

今年前9月,全省启动旧城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25万户;明年,“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即将启动,10万套公共租赁住房、40万套旧城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已纳入决策视线。

即将过去的一年,以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为指引,四川坚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并举的城镇化推进策略,一张四大城市群竞相隆起、成百上千个小城镇星罗棋布的区域发展新“版图”雏形初现。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场,深化户籍制度、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系列改革在四川由破冰而纵深推进,城镇化已成为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以人为核心,以质量为关键,以改革为动力——走具有四川特点的新型城镇化路子的实践,正由内至外地改写着蜀中大地,并为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益探索。

为谁建?谁来建?在四川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始终挺立着一个大写的“人”字

“儿大不同床,女大不同房。”一年前,这个留存在中国人内心的千年传统,对吴守东而言,依旧还是个遥不可及的梦。

42岁的吴守东是德阳市中江县回龙镇人,10多年前,他带着女儿来到德阳市区,以打工为生。微薄的收入无法支撑起安居的梦想。10多年来,一家人只能长期租住在一间10多平方米的小屋里。一张床,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就是全部。

改变肇始于今年。春节后,德阳市5000多套公共租赁住房陆续竣工,政策明确,其中30%向农民工定向投放。吴守东成功申请到一套两室一厅、近50平方米的房子,每月房租只有280元,不到市场价的一半。

吴守东的改变有宏观背景。在去年12月举行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王东明指出,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以城带乡,使四川城镇化进程更加协调、更有质量。今年初,四川省政府下令:今年,拿出公租房的30%供给农民工,总量3万套,租金为市场价一半。截至11月底,原计划的3万套公租房已经兑现2.9万套,全年总量预计将超过3.2万套。

更高比例,更低租金,作为全国首个启动“农民工住房保障行动”的省份,让外来务工人员居者有其屋仅仅是一小步。今年5月15日,省政府召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2013年四川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重点工作实施方案》面世。

当中,一个细节被与会者反复咀嚼,作为四川首个就推进新型城镇化出台的实施方案,方案通篇竟然没有提及城镇化率的提升指标,相反,六项工作和五项改革几乎全部围绕“人”来展开:

为了人,做强产业促进就业,年内新增150万个就业岗位;

为了人,启动农民工住房保障行动,将可分配房源30%的定点投向农民工;

为了人,启动大规模旧城危房和棚户区改造;

为了人,加快城市新区建设,舒缓旧城压力,改善生活质量;

为了人,实施农民工参与社会保险与城镇人口缴费同标准,与城镇居民同等享受就业、医疗、教育、文化等,实现全省168个公共图书馆、204个文化馆和4000多个乡镇文化站免费开放……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四川省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小刚认为,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着过于聚焦城镇的扩张、忽略人的城镇化这一本质追求的问题,而作为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追兵”,四川博采众长、扬长补短,实现创新突破:贯穿于改进城市文化、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居民生活等一揽子城镇化建设内容,身居其间的个体——人能否成为最大受益者,成为衡量一切城镇化推进成果的核心指标。

于农民工如此,于早已居住在城市里的人更是如此。

曹家巷,这个地处成都北城的老旧城院,注定将成为中国城镇化建设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于“北改”而言,曹家巷是块曾经啃了十年也没有啃动的“硬骨头”。然而这一次,曹家巷的3000多户居民,对于改不改、怎么改,有了绝对的发言权。

“曹家巷的居民自治改造拆迁模式是一个尝试,它创造了奇迹。”在持续近一年的蹲点调查后,央视在报道中如此评价。

坚持扩增量与调存量并举,旧城改造与新区拓展兼备。截至10月底,四川今年已启动25万户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其中超过12万户安置住房开工,提前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改造任务。“吴守东”和“曹家巷人”的生活,正因此而改变。

哪里建?怎么建?一个“有质量的城镇化进程”正在蜀中大地上次第展开

今年,攀枝花红格镇金河村果农宋金荣参加了镇上举办的服务礼仪培训。“红格被纳入全省100个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要搞‘阳光、温泉、运动、休闲’的低碳休闲旅游小镇了。”果农宋金荣,在城市转型升级中敏锐地捕捉到了商机。

这场商机,来源于“具有四川特点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的开启。什么是“四川特点”?2013年8月16日,四川高规格举行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现场会上,省委书记王东明亲自点题:“五个坚持、五个注重”,“三个转变”。

“五个坚持、五个注重”: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公平共享;坚持集约高效、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坚持绿色发展、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坚持统筹城乡、更加注重“四化”同步;坚持制度创新、更加注重顶层设计。

“三个转变”:推进新型城镇化由粗放增长向集约高效发展转变,由土地城镇化向人的城镇化转变,由城乡分割向城乡一体发展转变。

“五个坚持、五个注重”是认识指南,“三个转变”是行动纲领。其目的,是着力增强城镇集聚产业、承载人口、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走出一条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新型”,体现于科学发展观的四川实践。

红格镇,第一次拥有了省住建厅为其“量身打造”的《红格镇总体规划》——2013年,四川启动“百镇建设试点行动”。行动的第一步,是以县为单位科学编制全域规划,通过分类指导,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

与此同时,四川四大城市群规划编制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修编年内完成,以解决区域发展中的战略性与综合性问题,合理组织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城市与体系之间,以及体系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经济社会联系。

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四川的每一座城市,都在“四川特点”的城镇化路径中找到位置。“新型”,体现于统筹发展理念的始终强化。

在四川,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被作为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步加以考量。省住建厅提供的数字显示,四川城市城区人均拥有面积仅为60-70平方米,远远低于国际通行的100平方米标准。为此,在适当控制特大城市中心城区规模、建立城市开发增长边界、防止“摊大饼”式无序蔓延的基础上,四川提出做大一批区域中心城市,支持有条件的城市规划建设城市新区。

但是,新区建设不是城市的盲目扩张,而是把“宜居”放在首位,“着力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一个数字可以作证:今年,四川计划投资880亿元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窄路幅高密度”的设计理念,优化城市道路网络;针对城市内涝灾害的问题,启动排水设施普查和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严格实行雨污分流——“重‘面子’更重‘里子’”,这是媒体对于四川城镇化建设的直观评述。

“新型”,体现于产城一体的融合发展。内江市东兴区,“宜居东兴”的打造,带来物业管理、家政服务、医疗卫生、社会化养老、健身娱乐等社区服务业的同步繁荣。今年前10个月,当地财政总收入同比增长49.2%,其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超过去年全年总和。

依托产业发展城市,发展产业促进就业,四川的产城融合之路显现成效:今年前三季度,我省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同比增长13.6%,增速以快于全国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重回上升轨道。“新型”,体现于老百姓居住的真实体验。

最近,家住成都市马鞍东路的张萍生活发生了新变化:路平了、灯亮了,厕所不堵了,房子不漏雨了……小区还是原来居住的那个小区,却没有大拆大建,也没有推倒重来,而是用更低成本的综合整治,实现城镇文化传承、特色风貌塑造乃至城镇品味。

曾经的废弃工厂,被改造成集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一处处特色老旧住宅,通过综合整治再度成为民众乐居的所在……规划引领、交通先行、产业支撑、生态打底、文化为魂,新型城镇化与文化共融发展,城市“年轮”因此而留下。

43.5%,2012年四川城镇化率仍低于全国将近9个百分点。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四川并不单纯追求速度。用四川省住建厅厅长何健的话说,“快不是目的,关键是质量。”

后发更要高点起步!

人往哪去?钱从哪来?城镇化建设难题的化解路上,一场波及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改革“破冰”之旅正在开启

成都双流县兴隆镇瓦窑村的龚华贵原先想都不敢想,有一天他的生活会是这样的:116平方米的新房取代了曾经的破旧瓦房,新房周围,医院、学校、公园、运动场一应俱全。现在,种地的龚华贵干起了装修的生意,家庭月收入已经过了万元。

这场意料之外的改变,得益于一场发轫于省会成都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如今,改革试点的成果正在为四川新型城镇化建设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而新型城镇化建设,又不断充实着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进而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实现更大发展。

以户籍、土地、社保、社会管理和投融资体制机制为主要内容的系列改革,加速向前推进。

户籍制度改革被置于诸多改革议题之首。今年初,四川宣布在全国率先全面放开户籍限制,除成都以外,全省大中城市、城镇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取消限制农民转为市民的人为障碍,基本实现“全开放、零门槛”。同时,全面推动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加快建立户籍与居住证相互补充、有效衔接的实有人口管理制度。

改革成效立竿见影。“我们正努力实现参保缴费、账户查询、关系转接、待遇领取‘一卡通’。”一个细微变化,出现在四川省人社厅厅长王建军手中的报表上,表格内,曾经明确标注的农民工参保率已经不见踪影,代之以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的统一报盘。

成都宣布,打破城乡户籍壁垒,无论城镇户口还是农村户口,本市户籍还是外地户籍,只要年满16周岁以上至法定退休年龄内的灵活就业人员,只需携带身份证或户籍,就可前往户籍所在地或就业所在地社保局申请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可灵活转移。

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也在继续。今年11月16日,川南首个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正式在内江挂牌。24个乡镇的26.8万户农户,共同推开了农村产权改革的“大门”——农民带着财产进城,内江迈出坚实一步。
  
在南充顺庆区,闲置的农村土地被集中起来统一整理、统一对外招商流转,变成可以生财的“金山”;同样被盘活的还有广安、泸州、攀枝花的1600公顷工矿废弃土地——充分挖潜、盘活存量,土地利用的不断变革,正洞开越来越广阔的城市空间:今年上半年,全省累计批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941个、周转指标37872公顷,优化了城乡用地结构。

随着改革的纵深推进,“市场之手”在四川城镇化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今年,以下放财权、事权为主要内容的“扩权强镇”试点在川启动。在宜宾县,63个小项权利从县一级下放给首批十个扩权强镇试点乡镇。观音镇党委书记曾晓东说,镇里利用积累的财政资金和扩权强镇财税优惠政策,通过招投标模式滚动开发,已带动5000多万元民营资本参与当地城镇化建设。

改革释放红利: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已经从2010年的3:1缩减至今年前三季度的2.45:1;新农合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已调整到10万元以上,城乡居民生活品质的差距越来越小。

四川省政府正式出台《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八条措施》。组建省级新型城镇化发展专业投融资平台,多渠道筹集旧城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资金,加大小城镇建设投入……更多的利好渐次落地。

一条具有四川特点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