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服务资讯 » 城镇快讯 » 正文

通化市着力建设中国北方宜居山水城市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2-09  来源:吉林日报  浏览次数:781
核心提示:近年来,通化市把建设山水宜居城市作为全方位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一环,始终坚持抓项目、兴产业、惠民生、促发展的理念,深入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一座集历史之韵、文化之魂、山水之秀、文明之风、现代之气于一体,宜居宜业的北方山水园林城市已具雏形。
一座城市,被连绵的群山环抱着,一条呈“S”状的江水宛如飘带拂过,“山河拱戴”恰当不过。山的厚重,水的灵秀,吸引着无数先民在这里居住劳作、繁衍生息,孕育出万物有灵的关东萨满文化。

今天,“山水园林相间,功能设施完善,设计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优美,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现代化气息交相辉映”的清新城市,已矗立在长白山麓、浑江之滨。

一个“城在山中,水在城中、人在画中”的美丽通化,呈现在世人面前。

为了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通化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始终坚持抓项目、兴产业、惠民生、促发展的理念,全方位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努力打造东北东部地区中心城市、中国北方宜居山水城市

近年来,通化市把建设山水宜居城市作为全方位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一环,始终坚持抓项目、兴产业、惠民生、促发展的理念,深入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一座集历史之韵、文化之魂、山水之秀、文明之风、现代之气于一体,宜居宜业的北方山水园林城市已具雏形。

“紧紧围绕建设东北东部地区中心城市和中国北方宜居山水城市目标,按照‘拓展规模、完善功能、彰显个性、提升形象’的总体要求,强力推进中心城市大建设、大发展,使中心城市的综合建设水平达到一个新高度。”是通化市委六届二次全会对城市建设的总部署。

通化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则进一步明确了城镇化5年的主要奋斗目标:城市规划区面积超过20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完成新一轮改造提升,老城区实现“整体翻新”,江南商贸新城和湾湾川生态新城形成规模,实现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目标。城乡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县城和中心镇基础设施更为完善,承载功能明显增强,特色品位更加鲜明。

突出“两轴两区一带”规划建设,形成具有通化特色的城镇发展体系。实施通化都市区率先突破,加快旧城改造、新区开发、新城建设,把主城区打造成为核心区,把二道江、通化县城区打造成为辅城区,把“五鸭铁”、二密、金斗、三源浦组团打造成为拓展区和特色功能承载区。适应城市规模扩张需要,全力推进基础设施重点工程,拉大中心城市发展框架。

按着通化都市区的“一主二辅四组团”规划,投资100亿元在主城区建设江南商贸新城和湾湾川生态新城,使通化发展成大城市。到2015年,通化都市区人口将发展到70万人,中心城区发展到55万人,全市城镇化率将达到60%。

一项项惠及民生的城市建设、交通路网等工程全面推进,一座座高端大气、功能完善的商场、民居拔地而起,一个个景色优美、风格独特的城市公园、绿地、林荫长廊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几年来,市区累计投入资金近200亿元,完成60多项重点工程,城市功能和品位显著提升。

日前,通化市入围“2013年中国最美丽城市”候选城市50强。还先后荣获“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中国十佳宜游城市、中国十佳品牌城市、中国最具人文情怀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旅游城市、全国低碳生态先进城市”等荣誉,被省政府评为“暖房子”改造优秀城市等。

棚户区改造、“暖房子”改造、二道河改造、污水处理厂建设、集中供热三期、道路升级改造等工程,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增强中心城市承载能力。谋划、包装城建项目,多渠道融资城建资金,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提升中心城市综合环境

曾几何时,这座依山傍水的山城,也有着“灰头土脸”的过去,山上、山下连片的低矮棚户区,也有着“真山、真水,真埋汰”的尴尬,居民区的巷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

作为一座关东历史的文化古城,“一江穿越、周山怀抱”无疑是通化市城区独有的自然生态特征了。苍翠欲滴的长白山系的龙岗、老岭山脉为这座古城提供了绿色屏障,奔腾不息浑江干流犹如一条玉带穿城汇入鸭绿江水系,一幅山水园林城市浑然天成。然而,早些年,由于城市规划相对滞后,城市建设品位不高,特色欠缺。

通化市的决策者把生态立市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起点编修了《通化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建专项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形成较为完善的规划体系。

如何把蓝图变成现实?

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事关城市品位和宜居水平。通化市城建局坚持建设精品化,打造山水宜居城市;坚持管理精细化,打造清洁文明城市;坚持服务效能化,打造市民满意城市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城市建设主力军作用,发扬“勇于担当、重行务实、甘于奉献”的精神,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以建设现代化城市为目标,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团结带领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履行城市建设和管理职能,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先后实施了二道河改造、污水处理厂建设、集中供热三期工程、棚户区改造、“暖房子”改造、道路桥梁升级改造、江南新城基础设施建设等城建重点工程。

——二道河改造工程,让“龙须沟”变成玉带河。二道河是流经市区的一条内河,多年来,河道污水横流,臭味难闻,两侧居民、商铺夏季不敢开窗户;每逢雨季,河水暴涨漫堤外溢,造成市区内涝;两岸环境脏乱差,交通不畅……严重影响市民正常生产生活,百姓急盼改造二道河。

为彻底治理二道河,改善两岸居民的生活环境,市城建局在没有建设资金的情况下,创新融资渠道,采取BT的方式融资1.95亿元,对二道河进行了全面改造。经过15个月的紧张施工,从上游大禹康城居民区至光复河入江口,总长度为4.5公里的二道河旧貌换新颜。新建了排污管线、铺砌河道、防洪堤、桥梁和两侧道路,并且配套完善绿化、美化、亮化设施工程,实现了雨水和污水分流,把原河堤防御十年一遇洪水标准提高为五十年一遇。造型新颖、环境整洁、景色宜人、道路畅通、河水清澈的二道河呈现在山城市民面前,市民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玉带河。

——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结束了市区生活污水直排江河的历史。据介绍,早在1998年,通化市就开展污水处理厂规划和可行性研究论证工作。但是,由于工程投入大、运行成本高,缺少资金等诸多原因,一直未能建设。

10多年后,通化市城建局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紧紧抓住德国银行支持发展中国家节能减排项目的机遇,积极争取德国复兴银行贷款1300万欧元解决了建设资金。仅用一年的时间,一座年处理5万吨规模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竣工投产。并通过了环保部门验收,达标稳定运行。这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生态环保工程,实现市区主要区域的污水达标排放。

——集中供热三期工程,可称为“蓝天工程”的功勋。据了解,通化市是从1999年开始实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随着城市扩容,特别是棚户区改造力度的加大,市区管网热源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热用户发展需要,供需矛盾凸显。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分散上小锅炉供暖,与建设宜居城市相悖,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是北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首选。2010年,通化市实施了集中供热三期工程。这项耗资巨大工程,还是采用德国银行贷款1300万元欧元解决了建设资金。新建供热管网100公里,新建及改造换热站36座。市区新增供热能力60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规模达到1280万平方米,从根本上满足了全市未来五年的供热需求。

——棚户区改造工程,改善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连续8年实施了城市棚户区改造工程,通过完善组织领导机构、强化行业监管、落实包保责任等办法,保证了拆迁户的合法权益,确保棚户区改造项目顺利推进。市区内先后完成棚户区改造项目91个,征收面积347万平方米、征收户数62739户、开工建筑面积529.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54.2万平方米、55189户低收入百姓家庭住房条件得以改善。

 ——“暖房子”工程,实现节能减排和城市整体翻新双赢。“把城市建得更美,让百性住得更好,让市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是市委六次党代会的庄严承诺。

 2011年,省政府下达给通化市改造指标60万平方米。通化市委、市政府站在改善民生的高度,提出了两年内全部完成主城区670万平方米“暖房子”改造任务,实现通化“整体翻新”,让更多的群众受益。为实现这个目标,市城建局抓住机遇,自加压力,争取多干,当年完成了300万平方米,是省下达计划的5倍。2012年,市城建局再接再厉,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370万平方米的改造任务,基本上实现了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今年9月末前,又完成“暖房子”收尾及周边区域改造106万平方米。

3年,通化市全面完成市区776万平方米“暖房子”工程。老百姓称之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房子变新了、变暖了、变得升值了,周围环境变美了”。2012年8月8日《人民日报》刊发了通讯《看,通化这温馨的暖房子》成为通化的“名片”。

今天,穿行在山城的大街小巷,一片片简欧风格的建筑,一栋栋崭新的民居,不仅提高了老百姓居住的幸福指数,也大大提升这座城市的品位。

据通化市城建局长刚振涛介绍,通化市的“暖房子”工程不是简单做保温工程,而是借“暖房子”改造的契机,按着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将“暖房子”工程与供热系统改造、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城市景观建设和小区周边道路升级改造相结合,做成一项以人为核心的宜居城市系统工程。

以“节能效果好、环境变化大、质量管控措施到位、群众认可度高”为特点的“暖房子”工程综合改造模式,在全省得到了推广,成为“通化模式”。今年4月,通化市“暖房子”建设工程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成为我省唯一获此项殊荣的城市。

——城市路桥升级改造工程,不仅注重“面子”,更注重“里子”。市委书记刘保威来通化工作之初,通过深入调研提出:“不仅市区主要街道要建设好、管理好,结合暖房子工程建设也要把市区巷道改造好,既要做好‘面子’,更要做好‘里子’。”

城建部门在实施市区街路畅通工程中,对市区破损严重的主街路、居民区巷路进行了升级改造,打通了一个个丁字路、断头路。先后改造市区主街路59条、巷路155条,加固、维护、改造升级跨江大桥5座,翻建危桥3座。刚振涛局长特意告诉记者,在居民区巷路改造中,通化的多位民营企业家资助2150万元。

今年,为了畅通江南新城与江西老城区的交通,开工建设了市区跨越浑江的第八座大桥——江南新桥。目前,已完成桥墩、桥柱及两个桥台基础;同时,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连接市区和通化县城的通化大街改造工程业已启动。

在拉大城市骨架过程中,通化市实施了堤路结合的滨江东路改造工程。去年,11.9公里的集防洪、道路、景观于一体的滨江东路北线全线贯通,市区到二道江区不仅增加了一条快捷通道,而且对推动医药高新区发展和带动浑江沿线的开发建设奠定了基础。

在完善城市畅通道路路网的同时,着力打造精品街改造工程,进一步提升了宜居城市的品位。先后投资2亿元重点改造了建设大街、新华大街、东昌路、龙泉路等11条商业中心街区。并对街路两侧的商铺、门脸、牌匾等进行统一规范改造。一条条简欧风格的精品示范街成了山城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江南新城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提升城市功能和承载能力。江南新城是通化市打造都市核心区的重点工程。功能定位分为五大功能区:以商贸服务、行政办公为重点的商务办公区;以医药、科研产品开发和教育为主的科研文化区;以创建优越生活环境为特点的居住区;以历史文化遗址保护为主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以强身健体为主的体育活动区。

市城建部门根据江南新城功能定位、自然环境等,紧紧围绕“显山、露水、增绿、添景”的规划,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先后完成江南大街、创业西路、江福路等11条道路及路网和配套的排水、供热、供气等各种管线及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新城内主次干道纵横交错,形成环形路网,并与城市的南出口和西出口相接,使整个城区真正融为一体,切实提升了城市档次。

新城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城市辐射带动功能日益凸显。通化市按照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匹配、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融合的思路,江南新城作为都市核心区发展、吸引现代服务业的巨大平台。欧亚购物中心、义乌国际商贸城、中东新天地购物公园相继建成开业,江苏高丽集团、香港礼同、保利地产、红星美凯龙纷纷落户……产城融合的江南新城建设已粗具规模。

——三期平湖工程,改善城市水系大气环境。结合通化市山水特点,实施三期平湖工程,新增景观水面100万平方米。一、二、三期平湖工程的建设,使得流经主城区的浑江干流全部形成水面,强化了城市的“肾”功能,不仅有效调节了城市空气湿度,改善了城市环境和空气质量,为建设宜居山水城市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城市增加了一道亮丽风景。

60多项的城建重点工程,通化城市环境和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了城市“整体翻新”目标,城市品位和城市功能大幅提升。

生态立市勾画美好未来,城市人居环境美、城市规划设计美、城市建筑美、城市基础设施美、城市视觉美和城市文明美,大手笔建设人民群众幸福感、归属感、自豪感比较强的现代化城市,全方位提升城市品位,强化通化印象

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曾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这里的环境真是太好了,是我见过的东北最清新的一座城市。”在通化市玉皇山公园,领略过青山绿水的秀美风光后,3名外地游客正在谈论着这座小城,那份自豪的表情仿佛他们也是当地人。

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褒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无论是外地游客的褒奖和赞叹,还是身处山城的当地百姓脸上洋溢的幸福表情,都是对通化良好生态环境的充分认可,更是对这个城市坚持生态立市的最大肯定。

建设现代化幸福通化,必须坚持生态立市。通化勾画的未来蓝图是:未来现代化幸福通化,是一个区域生活品质高、城市文明程度高、社会管理水平高、生活环境质量高,人民群众幸福感、归属感、自豪感比较强的现代化城市。建设现代化幸福通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之一就是把通化建设成一个环境优美的山水宜居城市,通过最严格的资源环境保护措施,让这里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空气更清新,让全市人民拥有更加舒心的居住环境,享受更多环境福利。

城市出口改造工程,打造清新城市。投资3950万元,对城区北出口零公里至收费站段4.94公里进行改造。栽植大型乔木2300棵、灌木22.5万株;新建草坪2.5万平方米;行车路面升级12.75万平方米;砌筑边石9100延长米、边沟5.5公里;新安装路灯305基,铺设电缆15.5公里,北出口面貌焕然一新。

市区绿化美化工程,打造花园城市。行走在山城,绿树、草坪、鲜花,为条条道路披上霓裳,为整座城市增添无限生机。通化市投资120万元编制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防灾避险规划》和《植物多样性规划》三个专项规划;凡新建道路,市园林绿化部门都提前介入规划,路修到哪里,树就种到哪里。在设计上,做到行道树、分车绿化带、基础绿化带配置齐全,乔、灌、花、草高低错落;在道路植物品种选择上,注重采用乡土树种,做到一条道路突出一个品种,形成一种特色。目前,全市建成区绿地面积达1530.83公顷,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2.06%、37.06%、10.3平方米。去年,通化市实现了省级园林城市创建目标。

市区亮化工程,打造梦幻城市。委托河北大旗有限公司进行楼体亮化设计,投资4000万元,对浑江、二道河两岸亮化及“暖房子”改造标志性建筑亮化。每到夜晚,市区浑江两岸江堤及附近建筑物造型灯光,将这座山城装扮的美轮美奂。

蓝天总与绿树、碧水相伴。如今,通化有蓝天的日子多了,连续3年大气质量良好天数稳定在330天以上。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打造整洁有序的城市生活环境。坚持“建管并重、以建带管、以管促建”的原则,不断创新城市管理新措施,形成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实现了城市管理常态化、网格化、精细化,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容管理秩序

城市发展是“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建设是循序渐进的,而管理却是永久的,只有把城市管理好、经营好,才能充分体现城市建设的成果,才能更好服务人民群众的生活。

——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城市管理工作水平。组建了通化市公安局城市管理警察支队,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有了法制保障。制定出台了《通化市城市管理办法》,启动严管重罚机制,实行联合执法,重点对随地吐痰、乱倒垃圾、宠物造脏、占道经营、随意焚烧冥纸、遗漏造脏、砍伐绿化树木、野广告等违规违法行为进行专项治理。成立“摩托化”机动保洁员队伍。新购置了30台新型电动保洁车,成立机动保洁员队伍,对市区主街路建立20分钟发现清除制度。

——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容管理秩序。实行了区段包保责任制。把涉及环境卫生、市容市貌、市政设施维护、公厕、园林绿化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进行细化和量化,分责任区段具体落实到人头,设置区段管理公示牌92块,形成严密的监管机制。实行了临街树木包保责任制。对主街路两侧行道树进行编号、挂牌,与临街单位和门市房签订了《行道树包保责任书》,由临街单位、门市房业主负责包保。实行市区道路洗刷制度。对市区主街路每周进行洗刷一次,确保市区主街主路清新整洁;更新有底式垃圾箱,采取机械化封闭式运输,避免垃圾二次落地,污染环境,并对垃圾箱统一编号,安排专人进行管护,以保持垃圾箱清洁美观。实行建筑工地运输车辆清洗制度。要求所有建筑工地必须上清洗设备,车辆经清洗后方能上路,同时,要求运输车辆必须加盖密闭或苫布密闭,防止沿途抛洒、遗漏,从源头上控制了造脏行为。实行限时恢复制度。对市区损坏的市政设施实行发现、恢复时限,对老旧住宅小区和弃管楼排水进行及时清掏等承诺制度。

——专业机械化清雪,改变以往“大会战”的方式。通化市城建局借鉴国内外城市清雪先进经验,一改由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弊端,自行承担市区193万平方米的清雪任务。由市政府通过融资租赁方式投入2000多万元购置清雪设备58台,实施专业机械化清雪。每到冬季,以雪为令,达到了即下即清,雪停路净的效果,确保了市区百姓出行安全和车辆行驶安全。

——开展春风式教育,引导市民爱护城市。结合“四城联创”,强化文明严格执法的同时,进一步开展对市民的教育引导工作,在报纸、电视台、政府网站开辟宣传专栏,倡导市民“告别不文明行为,携手共建文明城市”主题宣传活动,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建立城市管理指挥平台,引导市民参与城市管理,今年,收到市民上传不文明图片576张,被采纳278张。设立“城建服务热线”,架起了政府与百姓之间沟通的桥梁。鼓励市民对城建工作进行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城市管理的良好氛围。3年来,共受理市民投诉1600多件,办结率99%以上。

通化,宜居的城市。山城,清新的城市。漫步在蜿蜒17.5余公里的滨江路上,沿路建筑形成了以大尺度、低密度、高绿量为特点的城市独有生态特质;遥望江面,一座座雄伟的跨江大桥飞架南北或东西,现代气息澎湃欲出;华灯初上,一条条绚丽的城市长虹留住了行人匆匆的脚步……

启示一:城市定位清晰。在城市化进程中,通化市委、市政府建设中国北方宜居山水城市的定位与方略,超越了传统的“城市”概念,体现了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多方面的需求,体现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统一性,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体现了突出地域生态文化特色。

启示二:“面子”、“里子”一起做。优美宜人的城市环境是宜居城市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和印象。在宜居城市建设中,通化市没有把它做成“面子”工程、政绩工程,而是“面子”、“里子”一起做,地上、地下工程同步做,坚持以人为中心,体现宜居的要求,打造美丽通化。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让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启示三:开辟融资渠道。一个经济欠发达城市,如何搞城市建设,通化的做法,无疑破解了城建资金的瓶颈难题。

通化市城建局成立了城建投资平台和项目办,通过谋划、包装项目,开辟了银行贷款、BT、BOT和向上级争取补贴等多渠道融资的办法,为城建重点项目建设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几年来,融资城建资金55.33亿元。其中,争取国内银行贷款13.09亿元,外国银行贷款6.2亿元(污水处理厂德行贷款1300万欧元、三期供热德行贷款1300万欧元、“暖房子”德行贷款3600万欧元);业内人士说,德国银行在中国的一个城市同时支持3个项目,这在全国也是少有的,说明抓住了德行支持发展中国家节能减排的机遇,贷款项目谋划的准;BT、BOT融资融资8.26亿元,向上争取奖补资金17.78亿元;发行企业债券10亿元。

启示四:注重宣传与公众参与。宜居城市不仅要有青山绿水和蓝天白云,也要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和鲜明的城市特色。通化市非常重视城建与管理的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而且形式多样,既有媒体宣传,又有志愿者宣传,既有对少年儿童的宣传教育,又有对不同人群地域的区别教育做到了全覆盖。
 
关键词: 通化 智慧城市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