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版头条|资讯头条|智慧城市网
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头版头条 » 正文

IT的转折与智慧城市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2-09  来源:中国智慧城市  浏览次数:1801
  • 位置属性:头条一
这个平台,最底层是云计算架构,最上层是数据交互的渠道,比如数字电视、手机、服务中心、自助站等等,这些与其他的平台并无二致,关键是中间这部分不太一样。

中间这部分我们分成了三大块,一个是集成化的专项服务,就是我们围绕着人的主体,把你的服务整合在一起。第二部分是建立了一个个人的空间,这个大家可能也觉得没什么新鲜的,有些网络公司也在做这个东西。第三个是一体化的沟通平台。这三个大功能放到一个平台上,并把他们整合到了一起,这就不一样了。

很多人问我这上面承载的服务别人不都有吗?你的优势在哪里?

这就好比问沃尔玛和小商贩的差别。沃尔玛是零售里面的高级业态,而且它的价值不是小商贩能比的。

所以我们定义的平台化,是集成整合的“沃尔玛”,是面向“面”的服务。我们不是在把一些服务简单地集中在一起,比如很多企业在中国做智慧城市,做一个所谓的“市民网页”,把这些东西加在一起。这是一个自由市场的做法,它不是一个平台的概念,不是一个面向“面”的服务。还有人做云平台,把这些服务都部署在云平台上,我们认为这也不是服务层面的平台化,这只是技术层面的平台化。

以购买经济适用房为例,我们来看在真正的智慧城市平台上的三大功能融合。政府会在沟通平台上发布购房通知,个人收到通知后,可以到服务部分做网上申请。收到个人申请后,平台上的服务自动会到个人空间里调取该人资质,审核是否符合购买经济适用房,如符合就会接受申请,然后到沟通平台上做网上公示。网上公示通过后,政府会发通知到他的个人空间里,给一个可以购房的确认邮件。接到通知后,他再到服务部分完成购房行为。购房完之后所有的记录会留在个人空间。他看房后如对小区有任何意见,还可以到沟通平台上提建议,如在小区门口建一个方便行人的过街天桥,这个建议最后也会留在他的个人空间中。这是真正的平台概念,它不是技术概念,而是在服务层面做成平台,以使用主体为核心提供融合服务。

我们的平台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从技术来讲,这个技术平台是一个弹性的、渐进发展的平台,它不会因为今天出现一个新的技术就要推倒重来,而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替代的系统。

其次,在服务层面上是要面对服务主体建模型,围绕主体的信息做完整的模型,才有可能构建出这样的平台。构建这样的平台,需要大量的建模工作。

用这种方式构建的网络化服务系统,我们认为是一种新的互联网服务模式,与已有的“点”或“线”的服务,或者那些以应用商店为代表的自由市场式的服务有着本质的差别。

从主体平台到城市的数字映像

刚才的智慧城市平台,是以人为主体的平台设计。我们再进一步来看,一个国际上的真实案例,它是以城市为主体的管理平台的建设。

在这个系统中,底层是传感器,所谓的物联网,也包括网络空间上的虚拟传感器。这些传感器生成数据之后,它没有像传统的应用模式那样直接和应用连在一起,而是首先通过采集融合分析,形成一个所谓真实世界的映像。这是因为它不是简单地把数据堆在一个地方,而是把这些数据按照这个城市的真实的逻辑整合在一起,在计算机里面形成一个“城市的映像”。

在这个城市映像里面,它有采集、融合、分析等功能,然后还有模拟、预测、预警、共享、推荐、可视化展示等,在这个映像基础上才是应用。换句话说这些应用可以随需求而变化,但是底下的映像是不变的,因为城市的映像和应用没有直接关系,它是城市这个主体的自身内在逻辑与状态的反映。

以映像为基础的未来智慧城市平台化的应用,内核将是一个城市的多维度的数字虚拟映像。在这个虚拟映像之上有一些共性的基础性的服务,然后是面向不同对象的服务平台,如之前我谈到的以人为主体的服务平台。我们认为未来的智慧城市整个大的宏观架构都将会是这样的。

挑战

前面已经描绘了未来IT在智慧城市中应用的蓝图,但是还有许多挑战需要在未来的技术发展中寻求突破。比如个人是最简单的主体,我们可以针对个人也建一个映像。虽然人是最简单的主体,但是建立个人的映像还是蛮复杂的,需要多个数学结构耦合在一起才能完成这个映像。这个工作需要数学工具,也需要你对对象的深刻理解。未来这些东西在IT发展当中的重要性可能超过基础技术平台。所以如何针对用户实体去建映像,将会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我们再往远看,当以映像为基础,用面的方式来构建服务之后,这个服务和人在智力上将会是无缝地结合在一起的。但现的在IT系统和人的接缝还是非常大的,如何减少这个接缝也是一个挑战。这个接缝不是像现在许多厂家做得那样,摆摆手就能操作电脑,就算是无缝了。这仅仅是人机接口,还不是信息系统和人的大脑的无缝连接。这决不是概念炒作,我认为,未来二三十年整个IT产业将会往这个方向走下去,逐步实现人与机器的无缝连接。


 
关键词: IT业 智慧城市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