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数字社区”系统是一个虚拟街区,但是西湖街道办事处、9个社区居委会的160多名工作人员和辖区内上万名爱心志愿者的辛勤劳动,将它从“虚拟”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温暖”。为此,张师傅还特意向社区捐献一面锦旗以示谢意。“多亏了这个平台,不然我就得在拉面馆和老伴之间来回折腾。”
平台背后
不是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也不是在科技先进的大都市,这项以建设电子政务和服务型政府为核心的“社会管理创新”花开地处西北内陆的兰州一个基层街道,实属不易。
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平台的研发及在西湖街道的投入应用得到了中央、省市区各级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
但在这些荣誉背后,却是一段极为坎坷的平台建设之路。
从2007年开始,社区街道干部及技术人员,开始了全国首家街道社区自主研发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的艰辛之路。
明知道是块儿硬骨头,也要去啃。挑战在哪里?一是国内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二是社区技术研发力量很薄弱,三是资金相对短缺,四是在整合资源方面难度也很大。“想起当时的情景,真可谓举步维艰。”郑先喜一度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为了让项目尽快投入使用,当时街道办事处干部及工作人员利用休息时间跑遍了辖区18198户,访问登记人数达到69147人,每个人的信息多达30项,共历时一年之久。
“大多数居民都能积极配合,但也有一些居民不愿意配合。”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由于采集的信息种类庞杂,涉及户口、政治面貌、社会保险、就业情况等70余项,所以采集一户至少需要20分钟。“有些家经常没人,跑五六次都是常事。”
远离信息孤岛
包括张师傅在内的西湖街道居民无疑是幸福的。虽然研发道路十分曲折,但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对他们的生活的确产生了极大影响,为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提高了办事效率,缩短了办事等候时间。”这是大多数居民最直接的感受。同时,居民向街道和上级单位反映问题的渠道畅通了,处理速度也得到了提高,信息可以得到及时反馈。“此外,市民有急事还可通过24小时服务呼叫中心及时得到解决,公共服务系统也可让居民很方便地查阅到各类社会服务信息。”郑先喜向记者介绍。
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有效地避免了信息孤岛、解决了软件开发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等难题,而这些正是目前我国在社区或者更大范围内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因此,这个系统在我国的社会管理中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作息时间全天候,信息管理全方位,解决问题全过程,服务群众全身心。这是一个人民群众十分需要、很有生命力的载体,要进一步丰富内涵、务求实效,相信一定会深得人心。”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在实地调研后,给予该系统这样的评价。
目前,兰州市52个街道391个社区已全面推广应用,并建成了兰州市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红古区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区级信息管理中心和演示中心。
2012年3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与甘肃省政府在北京签订《全面加快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建设,大力推广民情流水线工程合作协议》,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迈出了向全国推广的重要一步。
行业标准
2011年,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等部委举办的第15届国际软件博览会上,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平台首次亮相就引起了工信部、中外宾客及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还做了“数字居委会亮相软博会”的专题报道。
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将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制定为国家行业标准,平台同时还取得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国家版权局专利制作版权,并在全国1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推广建设。
据郑先喜介绍,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吸引了北京、上海、安徽、湖南、宁夏、山东、山西、陕西、青海、新疆、昆明、深圳、成都等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前去参观学习。“到目前为止,我们共计接待了300余个街道社区人员的参观。”
“现在,系统的开发团队工作环境大大改善了,资金不再是问题,这是在各地推广该系统的前提,但是在该系统的推广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郑先喜表示,由于政府基层工作各具特色,所以在系统推广中,需要为各地区量身定制相应的特色系统,同时还需要根据工作的变化进行及时更新,这样才能保证系统真正得到应用,实现辅助政府做好社会管理的功能。
针对这些情况,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支持下,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标准应用联盟成立,兰州北科维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国内知名的软件企业一起推动发展三维数字社会系统,同时,还加大了对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国家行业标准制定的工作力度,力争出台标准,规范系统的各项功能和数据,使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得到健康有序的推广,从而方便政府工作,为国家提供一个可靠的决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