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按照这一说法,新型城镇化不仅包括既有城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还包括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转变过程中,小城镇的进一步城镇化。
地处湖北西北部的郧西县隶属于十堰市,2001年,被列入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该县依托自身特有的“七夕文化”资源,落实“人口聚集、产业兴城、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思路,实现了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并使之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郧西县实现生产总值46亿元,同比增长8.5%;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080元,同比增长14%,成为近年来湖北地区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发展成长的典型。“每隔一段时间,省内省外其他县都会有人来郧西参观考察。”来自基层新型城镇化实践一线的郧西县县委书记胡俟接受记者采访时自豪地说。
新任县委书记的难题
从小在郧西县城长大的王鑫从来没有想到,今天的郧西县城竟然会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前记忆中的郧西县城一直都很穷、很破、很旧,多少年几乎都没什么新变化。现在大不一样了,放眼整个县城,清新靓丽、华灯璀璨、车水马龙。路变宽了、天变蓝了、水变清了、街变美了、楼变新了,外界知道郧西的人越来越多了,慕名到郧西参观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与此同时,王鑫还意外地发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进了城,成为县城的新市民,之前逢年过节很多城里人为走亲访友,上山下乡赶好几十里路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然而,此前很多年,因资源匮乏,郧西一直都是地地道道的国家级贫困县,尽管自古以来就地处秦楚要道,但却很少为外人所知。
实施土地承包制之后,当地黄姜产业一度发展迅速,2002年,农业部曾授予郧西县“中国黄姜之乡”称号。到2003年底,郧西县黄姜种植面积已达29.9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61%。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过去的732元提高到1956元。
正当郧西人陶醉在黄姜之乡的小康生活时,黄姜却从此不能再种了。
2003年12月30日,全国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开工,郧西因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在国家主体功能定位中被列入限制开发区。2003年底,长江流域水文监测站监测结果显示,自2000年以来,郧西黄姜加工产生的废水严重影响了丹江口水库水质。
就这样,为了确保全国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为了“一江清水送北京”,为了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郧西全县50多万农民花了近30年时间才辛苦培育起来的支柱型产业彻底走向终结。
在此背景下,郧西的支柱型产业必须转型。这是自黄姜产业梦破灭后,摆在几任县委书记面前的城市发展难题。“失去了支柱产业,郧西作为欠发达地区,城市发展任务更加繁重。”经过分析论证,新任县委书记胡俟及前任县委书记叶战平发现,郧西虽穷,但人文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薄弱、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的现实基础决定郧西在新形势下必须发挥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走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转型发展、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良好的山水自然资源、历史久远的文化资源,特定的七夕神话、民间传说资源,上津千年古镇、湖北关等秦风楚韵浓郁的边关文化,让新任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找到了郧西转型发展的新机遇。
值得一提的是,在七夕这个文化品牌上,当时全国共有30多个城市在争夺。郧西之所以对七夕文化品牌建设充满自信,是因为郧西境内穿城而过的天河是中国版图上惟一一条以天河命名的河流,和天上的银河走向惊人一致。另外,经过权威专家考证、史实印证、实物佐证,郧西的七夕文化、牛郎织女传说在天成像、在地成形、在民间成风俗,具备丰富的开发价值。
发展壮大一项文化产业总需要一些载体。为培育七夕文化品牌,近年来,郧西在全力做好城市基础设施配套的基础上,陆续启动了天河七夕文化节、天河风景区、世界婚俗文化博览园、秦风楚韵古镇、七夕文化产业园等产业集群建设,这才引发了王鑫关于今日郧西县城翻天覆地变化的感慨。
产业兴城的集聚效应
“小城镇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更需要产业支撑,否则,当地劳动力还要到外面流动打工,这样一来,小城镇的城镇化再怎么建设,都可能成为睡城。”胡俟认为,在大力发展七夕产业集群、充分安排当地劳动力就业的同时,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单靠地方财政搞城市建设是不大现实的,必须通过环境优化、基础设施配套先行,促进土地升值,多渠道扩大招商引资。
对于任何一个正在致力于取得发展突破的小城镇而言,招商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没有良好的服务环境作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没有招商引资机制的创新,吸引外来资本都将是一句空话。“身为国家级贫困县,郧西经济基础薄弱,因此在招商引资上,我们深知自己先天不足,所以一直努力在城建上创造条件,打造亲商、利商、留商、暖商、敬商的发展环境。”胡俟说。
而对城建来说,规划是“龙头”。没有高起点规划,就没有高品位建设。
为此,围绕天河景区的地域文化特征,郧西聘请中工武大设计公司、美国FA集团等设计机构作为“总设计师”,先后开展了《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七夕文化产业园专项规划》等10多个城市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同时,为突出规划科学性,该县按照“资源配置最大化、区域发展特色化”的原则实行功能分区,坚持“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居则居”差别化发展,对城区实行“腾笼换鸟”、“退二进三”,鼓励城内工业企业向城外发展。“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县域综合防灾规划、中心城区规划的‘六统一’。”郧西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委书记余新田对记者说。
与此同时,郧西县还坚持“外有形、内有魂”的理念,“把城区当作景区建、把社区当作景点建”。“为赋予城建项目七夕文化元素,县城新建、改建的37座桥梁和6个广场(游园),都被命名为天河大道、彩虹桥等与七夕文化相关的地名,使路、桥、园、场、山、水等无不蕴含七夕文化元素,使每个市政项目都成为七夕文化色彩鲜明的‘艺术品’。”郧西县文体局副主任科员赵天禄对记者说。
郧西县园林局局长张辉军则告诉记者,该县还以创建山水园林城为抓手,大力实施大树进城、鲜花进园、园景入院等绿化项目。
在此背景下,该县市民居住条件不断提升,投资环境更具吸引力。目前,郧西已兴建食品工业园、矿化工业园、汽配工业园、铸造工业园、建材工业园和回归经济工业园,培植了水电、建材、矿化、汽配、食品、服装、化工、电子8大产业集群,引进了一批劳动密集型、节能环保型企业。
记者实地走访时也发现,当地房地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在建、在售楼盘30多个,在充分满足当地农民进城刚需购房和城市原有居民改善型购房需求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县城面貌,促进了大量农民工在家乡就业。“2012年底,县城人口已经达到12万左右,按照目前发展情况来看,预计每年还将净增约5000人,大量农民将进城成为市民。我们的目标是力争到2016年,全县城镇化率由现在的40%提高到50%。”胡俟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