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快讯|服务资讯|资讯头条|智慧城市网
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服务资讯 » 城镇快讯 » 正文

安徽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着力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0-30  来源:安徽日报  浏览次数:1714
核心提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按照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安徽要落实“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应把握以下主要着力点。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按照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安徽要落实“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应把握以下主要着力点。

1、把加快中心城市发展作为提升城镇化水平的关键。安徽与沿海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就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合肥、芜湖等中心城市的发展水平,提高城市集聚资源和要素的能力,尤其是对创新要素的集聚能力,引领带动全省经济转型发展。这些城市要在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同时,更加注重服务业的发展,增强城市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在扩大城市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城市化的质量、城市功能的完善以及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提升城市品位;在吸纳农民进城的同时,更加注重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增强城市发展潜力。发挥大城市发展空间大、生活品质优、开放程度高和包容度强等优点,使中心城市成为区域资本、高端产业和人才的集聚地和创新创意的发源地,全面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城镇化发展不能“一刀切”,必须兼顾大中小城市、小城镇以及农村,梯度推进。城市、城镇和农村在城镇化进程中所承担的角色不同,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要通过发展不断提高城市形象和承载力,集聚更多的人才、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中小城市作为大城市的“补充”,应为大城市分担一定的城市功能,并进一步辐射和带动小城镇发展;农村是我省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必须重视的环节,决定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终实现。

2、根据不同发展阶段选择好有利于推进城镇化的产业。在不同的阶段,城镇化的推动力量不同,农业发展为城镇化提供基础支撑,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加速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化品质提升。从我省情况看,各市的城镇化水平和特点差异较大,既有合肥这样市区人口超过300万的综合性区域大城市;也有城市化程度较高,但产业结构单一、城市规模不大的典型生产型城市,如马鞍山、铜陵、淮南和淮北等;还有阜阳、宿州、亳州等人口多、面积大、农业比重高的农业型城市;相当一部分由中心村、乡改镇演变而来的小集镇,产业支撑力极为薄弱,服务功能严重欠缺。因此,我省在城镇化进程中要根据各地城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选择好有利于推进城镇化发展的产业,实现产城融合发展。第一个层次,以合肥、芜湖等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主。要依托中心城市在集聚产业、资本、信息和人才等方面优势,加快金融、技术研发、创意设计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制造业升级,形成以创新、创意和品牌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以城市的生态、休闲、体验等新需求为导向,重新定位农业发展。第二个层次,以马鞍山、铜陵、淮南和淮北等生产型城市为主。要抓住国家当前大力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机遇,加快培育新的支柱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依托产业发展稳步扩大城市规模。第三个层次,以阜阳、亳州、宿州、六安等农业型城市和小城镇为主。要发挥劳动力、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方面既有优势,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深加工型产业,鼓励并大力发展家庭工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引导中小企业、农村家庭企业向工业小区和厂房集聚,形成规模效应,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充分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以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作为小城镇持续发展的动力。

3、更加重视城镇化建设的投资效益。与产业投资相比,与城镇化相关的投资资金需求量更大,建设周期和投资回收周期更长,且无论是传统的市政建设、交通轨道、地下管网等项目,还是节能环保、水利农机、智慧城市等新型城镇化建设内容,投资收益更多地体现为间接效益。因此,城镇化的基础设施投资要充分吸取过去产业投资的经验,科学谨慎的确定投资项目和规模,尤其是中小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要与承载人口相适应,量力而为,避免过度超前,最大化投资的综合效益,确保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性。逐步转变过去“建设靠财政、经营靠政府”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模式,通过开发性金融、市政债券、创新地方中小金融机构融资模式、盘活市政公共资源等多种手段,积极拓展城镇化建设的融资渠道;通过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

4、进一步加强城镇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按照我省城镇化速度,过去十年每年有近100万人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尽管我省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44.8%,但户籍人口中的非农业人口比重只有22.9%左右,这相差的22%绝大部分是进城务工的农民,这部分人口由于户籍问题,无法在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享有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事实上没有完全市民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是农民的城镇化,一方面过去进城打工的人要逐步市民化;另一方面,安徽每年还有超过100万的人要进城,城市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将面临巨大的缺口。因此,在继续深入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加强公共服务能力的建设。把进城务工农民的公共服务和管理等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改革转移支付、户籍和义务教育等相关制度,积极拓展基本公共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渠道,建立健全制度统一、惠及全民、标准有别、衔接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城镇发展与农民转移趋于同步。

5、把文化保护和利用作为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统筹好城市建设与文化传承的关系,使城市的历史延续和现代发展融为一体,以文化展示城市特色,以文化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在当前普遍存在大规模格式化造城的环境下,这一点尤为重要。加强对老城区古旧建筑的保护性利用,对不同类型的建筑,要按照“拆、改、留、修”的原则区别对待,确保城市的有机更新。把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的开发利用与现代都市产业的发展、文化旅游结合起来,以此为载体,建设集历史文化展示、休闲娱乐、文化创意、时尚展示和文化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都市产业集聚区,既起到了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作用,又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已经不再局限于高楼大厦,类似北京“798”艺术区、上海“新天地”这一类以历史建筑为载体、文化艺术氛围浓厚的新街区成为城市的新名片。

6、正确发挥好政府的引导性作用。城镇化仍然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和人口等向城镇聚集。政府要在宏观层面引导城镇科学发展,为城镇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推进城际之间的跨区域合作。以区域一体化为发展方向,结合不同区域的发展定位,合理确定各城镇的布局、功能和发展目标,统筹安排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区域间产业分工、交通网络、城市建设、环境保护、要素流动等方面的协调,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二是要做好城镇发展的总体规划,尤其是小城镇的建设规划,坚持“小城镇、大战略”,控制好城镇建设的总体规模、发展方向,确保产业发展、城市布局和建设、人口集聚和就业等方面能够相协调。三是消除阻碍城镇化进程的体制性因素,不断改善和优化城镇发展环境,在土地管理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等方面改革取得突破。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