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苏州工业园区加快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每一个脚步都备受瞩目。
正值园区快速行进在创新发展、“二次创业”新征程的关键时刻,于昨天在新加坡召开的中新苏州工业园区联合协调理事会第十五次会议再次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会上,双方同意,以现代服务业和科技创新为引领,全面推动苏州工业园区转型升级,并就深化有关合作签署了三份合作意向,明确将在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智慧城市、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形成全新的、更深远的紧密合作。
可以预见的是,这样的会议成果将赋予园区在这些领域继续改革创新、继续先行先试以新的动力和契机,使园区在加速实现向创新发展“华丽转身”的新使命中如虎添翼。
借新加坡经验服务业合作再试水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也是苏州工业园区实现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引擎。
在此次会议上,中国商务部与新加坡贸易及工业部签署了《关于深化中新两国在苏州工业园区现代服务业合作的意向书》(以下简称《意向书》),《意向书》特别强调,双方将继续把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两国政府间合作的重要旗舰项目,争取在更多领域深化双边合作。
紧扣当前园区正加快向服务型经济和创新型经济转型发展的脉搏,中新双方将把依托制造业的金融、物流等内生型服务业和旅游、会展、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作为下一步合作的重要方向。
《意向书》明确,双方将在平等、互惠和互利的基础上,以符合双方利益和能力的方式,选择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中国—新加坡现代服务业合作的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
试验区将致力于推动中新服务贸易;支持中新金融合作创新;促进新加坡企业在苏州工业园区实现合作意向,包括但不限于专业服务、环境、通讯科技、人才培训等领域; 推动苏州工业园区服务业发展,包括但不限于金融、物流、旅游、会展、业务流程外包等。
采访中,园区经济贸易发展局局长韩江表示,这份《意向书》的签署,对园区下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尤其在加快发展金融、旅游、会展等产业方面,将起到进一步深入和具有实质性的推进作用,也将有利于促进园区企业加快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园区产业结构和产业层次。
新加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正式将现代服务业确立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经过近30年的努力,新加坡已成为著名的国际航运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以及国际旅游会议中心,服务经济已经成为当地经济的主体。
新加坡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其特殊的地理区位以及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紧密相关。作为一个国土面积小、人口密集、资源稀缺的岛国,在短短30年左右时间里实现了从单一转口贸易经济到现代服务业经济全面发展的大跨越,成就令世界刮目相看。总结其成功经验,主要有三条。
首先政府主导,积极推动。当地政府十分重视前瞻性研究,在1980年代中后期,就预测现代服务业是未来新加坡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并及时调整了经济发展战略,确定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其次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新加坡自然资源稀缺,但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国际航运要道以及联接东西方的桥梁。为此,在选择现代服务业重点行业时,政府更加注重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首先从发展国际物流、国际贸易和国际旅游入手,进而吸引国际著名金融机构、跨国公司、国际组织总部集聚。第三注重法律制度软环境建设,确保交易公平。相较于发达的通讯设备、便捷的交通网络等硬件设施环境,法律制度的软环境建设对于服务业的发展更为重要,因为服务业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服务一旦交易就不能“退货”。在法律制度环境建设方面,新加坡政府的有效管制和完善的法制建设发挥了基础性作用。新加坡的成功做法,为工业园区乃至苏州全市跨越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智慧城市怎么建向中新企业征点子
信息化正越来越深入地影响和改变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管理方式。社会对未来城市的信息化、知识化、高效益的一种愿望,综合起来就是城市发展与建设的一种最新趋势,即“智慧城市”。
此次会议的另一重大成果是,园区管委会与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三方在加强区域信息化及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形成并签署了全面合作的《关于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合作的备忘录》。
以园区创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为契机,《备忘录》 提出,要进一步拓宽彼此学习借鉴的视野,增强创新发展的动力,提高区域信息化、城市智慧化水平,持续提升国际竞争力。重点将在新加坡和苏州工业园区各选择试点区域开展智慧城市“双区互动”,面向中新两国企业征集优秀创意和解决方案,通过征询企业与政府合作或类似的创意采购模式,推动企业与三方合作创新,为新加坡和苏州工业园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鲜活样板和示范应用。同时,推动双边企业积极参与中新两国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产业发展。
根据这份《备忘录》,“智慧交通”将作为近期合作的先导,并根据智慧城市建设进程和在总结评估先导合作经验前提下,向其他领域推广,如“智慧教育”、“智慧环保”等,以期将双边的合作打造成为全国领先、智慧特色明显的信息化示范性项目。
园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杨知评表示,新加坡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世界领先,尤其在组织架构、机制建设等方面理念超前。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发展局局长张东驰说,通过学习、借鉴新加坡经验,园区将在智慧卫生、智慧教育、智慧环保等方面做一些具体的项目,让百姓直接享受信息化带来的好处。
“智慧国2015”规划是新加坡于2006年推出的一个为期十年的资讯通信产业发展蓝图,旨在将新加坡建设成为一个以资讯驱动的智能化国度和全球化都市。多年来,苏州工业园区也在紧跟新加坡步伐,并于今年1月正式入选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
目前,“智慧园区、非凡城市”建设已经开始探索,根据规划,在未来3-5年内,园区将以“智融服务、慧聚创新”为主线,适应“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趋势,积极完成智慧城市顶层架构设计,全面建成“三网、三库、三通、九枢纽”的智慧城市应用架构,形成“基础设施畅达易用、城市管理协同高效、公众服务整合创新、智慧产业快速发展”智慧城市运营体系,创新“以信息化推进新型工业化、以信息化推进城市化、以信息化推进现代化”的智慧城市发展模式。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园区已在全市率先启用智能公交系统,实现公交线路、公交站点全面电子化、智能化。同时,已建成基于自适应控制的智能交通管控系统,每日实时采集监控路口、车辆等信息60多万条,实现了交通管控智能化,道路通行效率提高了15%以上。
科技合作新平台瞄准中新创新中心
科技引领创新发展,谁掌握了科技,谁就掌握了创新发展的主动权。就像一个个活力因子,科技和创新元素正渗透进园区转型发展的每一个领域。
在这个转折性的关键时期,中新双方签署的《关于深化中新两国在苏州工业园区科技成果转化合作的意向书》为园区的“华丽转身”再添砝码。
这份《意向书》明确将支持园区建设发展成为“新加坡—中国(苏州)创新中心”,具体将由园区负责建设和运营。
作为双边科技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创新中心将支持现有及将来有意在园区发展的新加坡科技实体或企业更好发展,例如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等;同时将推动新加坡实体或企业在园区将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例如技术需求对接等,进一步促进新加坡及中国科技实体或企业之间的合作。
纳米是园区创新发展的“一号产业”。《意向书》明确,创新中心的建设运营将以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为重点。
“新加坡一直高度重视企业研发和创新活动,在理念上对我们触动很大。”张东驰说,而政府注重科技创新,并力促技术快速实现产业化,就必须要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吸引更多人才和创投公司。他表示,园区将充分利用创新中心这一新平台,重点吸引跨国创新资源,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一个科技合作的国际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