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头版头条 » 正文

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0-14  来源:中国智慧城市  浏览次数:2708
核心提示:美国的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斯蒂格列茨曾指出,21世纪影响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就是中国的城市化和美国的高科技。假设你来到中国,如果是走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繁华都市,你一定不会怀疑进入了世界一流的发达国家;如果走进中国西南、西北的小村庄,你也一定会感受到置身落后地区的心灵震撼。
  • 位置属性:头条二
美国的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斯蒂格列茨曾指出,21世纪影响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就是中国的城市化和美国的高科技。假设你来到中国,如果是走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繁华都市,你一定不会怀疑进入了世界一流的发达国家;如果走进中国西南、西北的小村庄,你也一定会感受到置身落后地区的心灵震撼。

2011年“城市中国”元年:城镇人口首次超过乡村人口

对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来说,2011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成为“城市中国”元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首次超过了一半,达到51.3%。这对于一个有上千年农业文明历史的农业大国、农民大国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转折点。

中国城市化率这个数据值得仔细研读。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截止到2010年11月1日,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总人口数是13.39亿,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6亿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3亿人,占50.32%。根据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48亿人,其中城镇人口为6.91亿人,乡村人口是6.57亿人,城市化率首次超过一半达到51.26%。

这个城市化率预示着什么发展机会?对于世界发展来说,一个人口超过13亿人的大国,在人口数量上超过所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将形成一个近7亿人的城市市场,对全世界经济发展将会产生重要影响。对于中国发展来说,城市化率超过50%表示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互相促进取得了重大成果,中国城镇化战略开始迈入一个新的重大历史机遇期。

这个城市化率也展现出我国城镇化面临的重大挑战。按照统计局定义,我国城镇人口是城镇常住人口,包括在城镇居住半年及半年以上的所有人口。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流动人口(离开居住地半年及半年以上)是2.6亿人,不包括这些流动人口,城镇户籍人口是4.3亿人,我国城镇化率仅为31.9%。根据调查估算,我国大约有1.5亿流动人口已经居住在城市。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使得这些城市建设者不能充分享受到城市公共服务和城市发展成果,这成为中国社会管理中最为突出而又最难解决的一个难题。

中国二元经济图景:城镇群落与乡村群落比较

根据国务院2008年发布的《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以民政部确认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辖区为划分对象,城镇包括城区和镇区,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和其它地区;镇区是指在城区以外的县人民政府驻地和其他镇,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和其他区域,另外与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不连接,且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的独立的工矿区、开发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特殊区域及农场、林场的场部驻地视为镇区。乡村是指上述城镇以外的区域。

城镇群落得到国家扶持并取得了巨大发展,乡村群落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因补贴城镇而出现了发展滞后。特别是因为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我国城市和乡村形成了以计划经济为根本特征的二元经济结构,城市经济和乡村经济形成了明显的差别,这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基本社会矛盾。根据民政部《2011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我国城乡单位总体情况如下: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省级行政区划单位34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332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853个(其中包括市辖区857个,县级市369个,县1456个,自治县117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40466个(其中包括镇19683个,乡12395个);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共计67.9万个,其中:村委会59.0万个,降低0.8%,村委会成员231.9万人,比上年减少1.5万人;居委会89480个,增长了2.8%,比上年增加3.3万个,居委会成员45.4万人,比上年增长3.4%。

我国的城市数量和发展规模得到很大发展,特别是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东部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形成了不亚于国际大都市的繁华都市。1978年我国城市总数为193个,2011年增加到657个,2012年又设立了三沙市;1978年我国小城镇2173个,到2010年增加到19410个。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以3%左右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3%左右的人口,创造了36%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公用设施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人居环境得到改善,从2000年到2011年,我国城市用水普及率上升了约33个百分点达96.7%,燃气普及率上升了47个百分点达92.0%,污水处理率上升了48个百分点达82.3%,人均道路面积从6.1平米上升到13.2平米(2010年数据),人均居住面积从20.3平米上升到31.6平米,普通中学从17803所增至19445所,医院卫生院从18657所增至19950所。

我国的乡村群落虽然总体发展水平有很大提高,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其发展现状还是落后的,并且出现了加速缩减的趋势。从2004年到2011年,我国乡级政府从17534个减少到13587个,缩减了22.5%;我国的村委会从644166个减少到589653个,缩减了8.5%,减少总数为54513,七年时间里平均每年减少7788个,每天平均减少22个村委会组织。从2000年到2011年,我国乡村人口减少了1.5亿以上,从8.1亿人减少到6.6亿人,减少了18.78%;我国乡村人口在1995年达到峰值,为8.6亿人,16年来共减少了2亿人,减少了23.3%。

我国不仅存在城镇群落和乡村群落的二元经济社会文化结构,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还形成了“城市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1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261 万人,比上年增加983万人,增长3.9%。其中,外出农民工16336万人,增加473万人,增长3.0%。住户中外出农民工12961万人,比上年增加377万人,增长3.0%;举家外出农民工3375万人,增加96万人,增长2.9%。本地农民工9925万人,增加510万人,增长5.4%。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水平2012年末仅为2290元,比上年提高241元,增长11.8%,但增加额比上年同期减少118元,增幅回落9.4个百分点。从以受雇形式从业的农民工的居住情况来看,在单位宿舍中居住的占32.3%,在工地或工棚居住的占10.4%,在生产经营场所居住的占6.1%,与他人合租住房的占19.7%,独立租赁住房的占13.5%,有13.8%的外出农民工在乡镇以外从业但每天回家居住,仅有0.6%的外出农民工在务工地自购房。雇主或单位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比例,分别为14.3%、24%、16.9%、8.4%和6.1%,分别比上年提高0.4、0.4、0.2、0.4和0.5个百分点。解决城市二元经济结构中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问题,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之一。

中国二元经济历史:城乡关系的发展演进

我国二元经济城乡格局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农保城(1949年至1978年),推行重工业发展战略,城乡关系是以农村保城市为特征的全面计划经济体制发展阶段。农村对我国工业化和城镇的支持,主要是通过缴纳农产品剩余提供积累和降低城市成本,具体形式包括农业税、剪刀差方式的统购统销,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下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全民公有制的计划招工,基本杜绝了城乡之间的人口自由迁徙。从1949年到1978年的30年间,我国的城镇人口比重从10.6%上升到17.9%,不仅低于世界城市化率,还低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率。在第一阶段中,政府是城市化直接主体,受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制约,农村劳动力处于隐形失业状态,城乡运行具有高度排斥市场经济的特征。在推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城乡差距在收入上不明显,主要体现在城乡享受的国民福利待遇不同。

第二阶段城乡竞争(1979年至1997年),农村改革深化,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城乡关系开始了城乡竞争发展阶段。伴随着农村从安徽开始的农村承包制改革,特别是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我国城乡关系的性质和形式发生变化,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开始出现,市场经济规律开始发挥作用,农民开始进城提供廉价的劳动力,乡村资源包括资金和土地开始支持工业化,我国乡镇企业92%分布在自然村,由于布局分散,社会成本极高。这一阶段我国的城镇化率开始获得发展,从1979年的19.99%,到1997年发展为29.92%,在这18年中城市化率平均每年增长近一个百分点。这一个时期一个明显特点是,城乡差距开始缩小,1978年到1984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6.4%,而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城乡人均收入比从2.37:1减少为1.86:1,城乡收入差距出现明显缩小。

第三阶段重城轻乡(1998年至2003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我国进一步推进城市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城乡关系又一次出现了差距拉大的局面。为了应对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国家开始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绝大多数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都围绕城市展开,我国城市化率开始快速发展,同时城乡之间差距开始拉大。我国城市化率,从1998年30.4%增加到2003年40.53%,6年里城市化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加约1.7个百分点。从1985年开始,我国农村人均收入增速达到顶点,1985年至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4.3%,而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7%;2003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9422元,农村人均纯收入是2936元,城乡差距达到3.2:1,如果将各种福利这算进来,城镇与农村的收入福利差距实际上达到6:1。

第四阶段城乡统筹(2004年至今),城乡关系进入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阶段,但是农村发展没有全面分享城市发展的成果。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五个统筹”即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其中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城乡关系进一步演化,我国城市化率从2004年的41.76%,增加到2012年的52.57%,9年提高了10.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1.2个百分点,并且城镇人口首次超越了农村人口,取得了历史性的变化。但是由于政府成为城市化的主导者,特别是因为土地制度和土地财政的存在,我国城镇化的成果却没有被城乡居民公平享受到,城乡差距并没有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2004至2012年分别是3.21:1、3.22:1、3.28:1、3.33:1、3.31:1、3.33:1、3.23:1、3.13:1、3.10:1,九年里几乎没有缩小。

中国二元经济的特殊性:城乡关系与世界各国比较

我国城乡关系具有特殊性,不仅表现为城乡经济结构的自然演进和升级,更重要的是伴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我国城市化进程还存在着巨大的改革红利。本节主要从城乡经济结构升级的角度,从世界范围看我国城镇化具有四个方面的特殊性。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