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信息技术正以空前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为积极顺应这种发展趋势,提高政府效率,市委四届三次全会指出,要大力推进政府管理制度创新和信息化建设,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简化工作程序、创新工作流程,加快实现办事过程的电子化、网络化和自动化,通过信息化倒逼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倒逼政务管理制度建设,推动政府管理理念、手段和方式的变革,提高政府科学管理水平。
一场由信息化推动的政府管理理念、手段和方式的变革,正在我市发生。
电子政务平台
覆盖所有部门和乡镇 提供“一站式”服务
“经过十来年的发展,重庆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眼下处于攻坚阶段。”市经信委副主任杨孝荣告诉记者。
据了解,重庆作为国内较早推进信息化建设、开展电子政务的地区,早在2002年就在国内省级政府中率先取消了纸质公文,市级部门所有上报和下发公文都在网上进行。发展至今,120多个市级部门和区县铺设网站光纤专线,计算机在乡镇以上政府机关已基本普及,主要办事人员基本上人手一台电脑。
在全市主要核心业务中,有信息系统支撑的核心业务占77.73%。国家信息化办公室综合测评,我市信息化总体水平在全国处于较强的Ⅱ类地区。
但在发展过程中,我市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电子政务建设的共性问题。比如,内容建设各自为政、技术标准不统一、运营维护管理成本高、网站安全隐患多等。
在市经信委社会信息处处长景根元看来,“各部门之间的‘数字鸿沟’和‘信息壁垒’,是其中最大的发展瓶颈。”
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我市将尝试建立电子政务外网大平台,覆盖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及有关单位,有效整合资源,减少重复建设。据景根元介绍:“目前,全市已有20多个部门接入该平台,预计再过5年,所有市级部门和区县都将接入,实现政务部门完整覆盖和上下有效联通,为各级政务部门履行职能提供服务,为面向公众、服务民生的业务应用系统提供支持。
同时,我市提出了政务云服务平台的概念。部门可以将本单位用于共享的数据资源在政务云服务平台上进行注册、发布和管理。有需求的单位取得授权后可通过平台调用相关数据信息。这样对数据提供方来说,只需要发布一次,即可满足其他所有部门的数据需求,减轻了工作量。
我市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完善电子政务外网,谋划云计算中心,真正实现信息资源交换和共享,消除信息孤岛,保障数据安全。
“不见面”审批+电子监控
打造高效廉洁政府 建设为民、便民、利民的“政务超市”
“现在不用再到窗口排长队,只要坐在办公室点点鼠标,就可以完成工商年检了。”上半年,重庆福邻代账财务公司老板何植立和另外4万余名企业老板一起,通过市工商局“网上办事平台”,快速办理了“不见面”年检。
“不见面”审批,正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向——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相关职能部门对企业申报、审核、结果反馈等所有程序采用电子化操作,申报人员和办事人员互不见面,不仅提高了服务效率,还从源头上减少了人情审批、违纪违法审批等问题的发生机会。
网上审批项目多了,“电子”监控的力度也自然应该加大。市监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将在已覆盖的45个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市级部门和38个区县,加大对办理流程和办理时间的全面监控,限时办结。一旦审批时间超过了法定时限,监控系统将自动给该项目审批单位亮“黄牌”;如果“黄牌”警示后,仍未办结该事项,系统将自动给该项目审批单位亮“红牌”。
同时,我市也将深入推进市、区县、镇街(乡)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打造更为综合、更为高效的政务服务平台,将政务中心真正建成为民、便民、利民的“政务超市”。
网络问政
让领导干部当好“在线服务员” 打造服务群众“直通车”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群众参政意识的增强,网络问政已成为我市党委、政府和群众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
“阳光重庆”,由市纪委、市监察局、市政府纠风办、市广电集团(总台)主办,其广播电台《阳光重庆》节目、阳光重庆网、114阳光政务热线等三大平台年均受理解决群众各类投诉举报、咨询查询、评议建议20余万件。市政府新闻办官方微博,在全国四个直辖市中最早开设,至今发布信息9153条,粉丝126万人,在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建立起了一座及时沟通的桥梁……
为更好发挥网络问政服务群众“直通车”的作用,此次全委会要求,强化网络问政和监督,通过收集网民意见、开展在线交流、发布网络信息等办法,倾听群众呼声,把握社会动态,提高民众对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参与度。
“其中,关键在于让领导干部当好‘在线服务员’。”市监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今时代,社会运行已高度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党政干部只有保持“在线状态”,才能时刻倾听群众呼声,及时发现不足,立即解决问题。
同时也要积极推动制定地方法规,促进网络问政活动法治化,提高政府公信度和社会认同度,并为群众参与网络问政,正确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提供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