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专家智库 » 联盟观点 » 正文

智慧城市建设需理性 勿走向“面子“崎途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9-22  来源:工控网  浏览次数:1584
核心提示:智慧城市建设为什么要强调信息通信技术与城市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具有通用性和渗透性的特点,既适用于政务应用、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各个领域,也适用于经济领域的生产、制造、销售、物流等各个环节。这使得信息技术可以成为全方位提升城市智能化和人性化的技术支撑。
智慧城市建设为什么要强调信息通信技术与城市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具有通用性和渗透性的特点,既适用于政务应用、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各个领域,也适用于经济领域的生产、制造、销售、物流等各个环节。这使得信息技术可以成为全方位提升城市智能化和人性化的技术支撑。

信息消费与智慧城市相辅相成8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到2015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超3.2万亿,年均增长20%以上。大力推进三网融合、智能终端、软件服务、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领域快速发展。这些都给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信息环境,智慧城市也将拉动我国信息消费总量。

城镇化进程往往会带来一系列“城市病”,比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人口集聚、资源不均衡、公共安全监管难度加大等,城市的承载和管理能力受到极大的挑战。智慧城市是突破当前城市发展瓶颈的一种新理念和模式。它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增强城市管理水平、提升政府效能,最终目的是使市民生活更加便捷,生活品质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据相关数据表明,2012年我国常住人口城市化比重已超过50%,到203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增长至到65%,这就意味着城市规模化发展将成为继工业化发展之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同时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也带来诸多的问题:例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产业发展不协调等等,但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普及,智慧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将会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同时智慧城市也会迎来又好又快的大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为什么要强调信息通信技术与城市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具有通用性和渗透性的特点,既适用于政务应用、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各个领域,也适用于经济领域的生产、制造、销售、物流等各个环节。这使得信息技术可以成为全方位提升城市智能化和人性化的技术支撑。比如电子病历的普及,将使得市民免去了纸质病历丢失和携带的麻烦。远程医疗、远程教育、互动教室等都可使优质医疗、教育资源得以共享,智能交通服务可使市民出行变得更为便捷等。

智慧城市浪潮来势汹汹,影响力和覆盖面巨大,各大部委纷纷抢滩智慧城市试点建设。2012年11月,科技部组织开展了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工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经连续公布了两批共193个试点城市名单。

随着智慧城市发展的日益完善,相关行业将迎来快速增长期,智慧城市建设包涵诸多方面,例如:智慧城市管理、智慧医疗、智能交通、能源开发、公用设施、水资源、安全、教育和食品安全等各领域,所涉及的科技领域包括: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超级计算、大数据、3G/4G宽带通信等,相关产业链将进入稳步发展期。IT科技公司将会利用其自身技术和资源优势得到更好的发展,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同时智慧城市建设也有利于拉动地方经济,地方政府积极性持续走高,并给予了很多政策支持,预计”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投资总规模有望超5000亿。

杨明刚认为,”智慧城市“是我国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有助于解决当前众多城市病,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

工程巨大面临诸多挑战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介绍,未来5年,住建部将在华东、华南、华北、华中、西部分别开展”智慧城市“试点建设,从城市、城镇、城区3个层面选择若干试点城市,实现”智慧城市(镇)“建设全面提速。

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经历较长时期,也面临诸多挑战。姜德峰认为,其中最突出、最难攻克的问题是体制问题。”这需要政府主导,形成一体化、协同化、强有力的推进机制。国家应该建立高规格的领导机构及严格的绩效考核办法,并由各地方领导长期推动该项工作。“建设”智慧城市“,技术研发要跟上步伐。杨明刚认为,应重视核心技术,比如”物联网“、云计算体系及数据安全保护方法的研究,进一步推进电信及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
 
关键词: 智慧城市 建设理念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