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高层的决策机制越来越科学化了,能更积极地听取和采纳专家智囊的合理建议。近日,李克强总理邀请工程院、中科院的院士、专家到中南海就城镇化课题进行探讨和座谈,这就是政府高层积极听取专家建议的很好的例证。
院士、专家的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镇化趋势已不可逆转。根据工程院课题组大样本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现在“80 后”和“90后”新生代农民工普遍不愿再回乡务农,他们迫切希望成为真正的城里人,当前,城镇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只有努力去做好;
二是搞好城镇化的合理布局。有院士拿自己最近手绘完成的地级市分布图向总理介绍城镇化布局,认为经过长期历史沿革,我国自然形成了呈网格规律分布的200多个地级市,依托这些节点(地级市)推动就近城镇化将大有可为,城镇化布局确实很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三是强调处理好城镇化和产业、就业的关系,避免城镇化造成土地流失、农村空心化等“乡村病”问题,有院士强调城镇化过程中发展就业的重要性,有的院士特别关注土地流失问题;
四是关注城市化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有院士认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资源、环境、生态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五是提醒注意城镇化进程中的误区和错误方向。不少院士认为,近些年来我国城镇化取得了长足进步,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确实存在质量不高、缺乏科学规划等问题,尤其是城镇化率虚高,1亿多农民工进城后享受不到同等公共服务,只能算是“半城镇化”。
李克强提出了关于城镇化的重要看法, 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关于城镇化过程中如何重视发展产业和创造就业机会的指示。李总理说:“兴城首先要兴业,有产业支撑才能有就业,特别是要发挥好服务业这一最大就业容纳器的作用。如何做到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这新四化融合发展,实现产城相融、互促共进,是我们需要解决好的一大课题。”
城镇化与产业、就业的关系是我国当前城市化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当前一些地方的城镇化,由于政绩目的驱动,经常变成为城镇建筑规模的扩大,城镇化成了追求GDP的手段和“应景之作”,或由于财政收入和官员利益驱动,城镇化变成了房地产的开发,城镇化率虚高发展,这其实是离开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来搞“城镇化”,并没有解决城镇化的根本问题。中国一段时间以来的城镇化,其实是滞后于工业化,导致一些二、三线城市出现“产业空心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其实,城镇化的健康进程,应该以发展产业,特别是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先导,作为配套举措。城镇化必须有支柱产业的发展作支撑,这是非常重要的。城镇有产业,特别是有发展起来的第三产业,才能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让进“城”的农民有稳定的收入。著名的经济学家厉以宁曾说:农民工及其家属最关心的是能否在城镇中安居乐业,以及孩子能否受到与市民孩子同样的教育。显然,城镇只有在产业的支持下,才能先让进城的农民实现就业而稳定下来。 产业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城镇化决非简单的“造城”,如果城镇化唱的是“空城计”,那么,就等于是造“鬼城”,必将生产严重后果。城镇化必须要有产业、有就业、有人气,所以兴城先要兴业,以产业来支撑就业,让城镇化成为健康可持续发展系统性重大工程。新型城镇化必须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必须推进产业空间的合理布局,不断优化人口结构,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产消费模式。只有“业兴”,即发展产业和增加就业,才是真正的“城兴”,即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