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贪大求全”之风近年在一些地方愈演愈烈,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课题组近期对辽宁、内蒙古、河北、江苏、河南等12个省区调研发现,近几年,一些地方打着推进城镇化的旗号,纷纷打造新城建设模式,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调查结果显示,144个地级城市,平均每个规划建设约1.5个新城新区。
记者调研发现,当前城市规划发展中普遍存在定位过高、速度过快和发力过猛三大突出问题,一些地方政府贪大求快,却没有考虑到地方实际能力和民生服务配套,不仅造成了巨大资源浪费,更潜藏着系统性风险。
举例来说,西南一个县级市,在建的房地产开发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可以提供超过10万套住房,而目前市区总人口才30万出头。消化现有住房的周期就超过15年。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让人们在佩服当地政府城市规划之宏伟的同时,也不禁要担心其建成之后,如何避免重蹈鄂尔多斯等地“空城”、“鬼城”的覆辙。
如何避免被贴上“空城”或者“鬼城”的标签呢?根据专家观点,其中评判的一个关键就是看当地的产业发展是否与城市建设同步,如果产业严重滞后就会产生“空城”。这涉及城镇化和产业化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决不能把城市的发展仅仅看做是一个“造城运动”,只有楼房商铺,没有产业没有人口,这样的城市只能算是“空城”。
城镇化本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是市场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尽管它也会反过来促进市场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但也是有限的。城镇化可以扩大内需、培育新增长点,但要通过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和收入去实现。当各级政府将城镇化作为一个扩大内需、增加GDP的抓手后,结果很可能GDP上去了,但以就业、收入、福利为内容的民生没有相应上去,甚至反而相对下来了。
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关系问题上,应该是工业化特别是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一个城市,必须发展若干具有当地比较优势的产业,才能支撑人口的增加和可持续发展。否则,单纯依靠房地产或单个产业的单兵突进,一旦经济下滑,单个产业失去比较优势,新城有可能人去楼空,变成“空城”、“鬼城”。从这个意义上说,城镇化只能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城市的发展必须要和产业发展同步,要想吸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里必须要有相应的优势产业,这样才能更好地确保农村人口进来后有钱可挣,有钱可生活,有钱可租房买房。而产业的发展,则是要适合当地的地区区位、资源、人文、历史等特点。因此,城镇化建设的布局一定要从长远出发,要为子孙后代着想,这样建成的新城市才能聚拢人气,而不会成为一座座崭新的“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