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交通委成立以来,尤其是“十一五”以来,北京交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交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主要表现在:
一是以轨道交通飞速发展为代表的公共交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11年底,轨道交通由2005年的4条114公里增至15条372公里。公共电汽车运营线路由593条增至749条,运营车辆由18493辆增至21628辆。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达1970万人次,其中公共电汽车1369万人次,轨道交通601万人次。
二是交通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大大增强。截至2011年底,全市城市道路总里程达到6258公里,其中城市快速路263公里,主干路861公里,“环路+放射线”的城市道路骨架基本形成。
三是依托科技创新,综合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建成了轨道交通指挥中心、地面公交智能调度指挥中心、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ETC)等一批智能化交通运输管理系统;初步建成了以“一个中心、三个平台”为基本框架的智能交通管理体系等。
四是坚持多措并举,缓解交通拥堵取得成效。采取了尾号限行、错时上下班、停车价格调整、小客车数量调控等综合性需求管理措施;按照“标本兼治、建管并举”的方针,实施了1000余项疏堵工程,缓解了局部区域和路段的交通拥堵。
总之,近年来我市交通的快速发展,较好地维持了一定水平的交通保障和服务能力,基本适应首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市民出行需求快速增长的需要,并圆满完成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有关交通保障任务。
形势依然严峻
客观来看,当前北京城市交通发展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首先,人口和功能疏解未达到预期效果,中心城交通压力持续增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同时,积极引导人口的合理分布,通过疏散中心城的产业和人口,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人口向新城和小城镇集聚。但是就目前而言,这一预期并没有达到,新城功能单一,就业岗位、公用服务设施不配套,造成了职住分离现象严重,导致潮汐交通等问题。据调查,2010年早晚高峰小时(7-9点,17-19点)出行量占全天总量的比例分别19%和17%(2005年为24%和19%);中心城三环路外出行强度增长50%,三环路内增长20%;早高峰地铁八通线进城与出城客流为10:1,八达岭高速进出四环交通量之比为2.34:1,BRT1(前门—德茂庄)进出城客流之比为3.3:1。
其次,交通出行需求持续快速增长。研究表明,在经济发展阶段,人们的交通出行需求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出行需求随之快速增长。根据第四次综合交通调查结果,北京交通出行需求呈持续快速增长态势。2010年六环路内常住人口的出行量为4130万人次,较2005年(2920万人次)增长41.4%;六环内出行周转量为31385万人次公里,较2005年(17520万人次公里)增长79.1%。2010年六环路内平均出行距离为7.6公里,较2005年(6.0公里)增长26.7%。
再者,我市机动车发展仍然保持“三高”态势,中心城道路交通运行面临巨大压力。一是机动车高速度增长。目前我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超过500万辆。虽然从2010年底开始实施小客车数量调控措施,但是目前我市小客车摇号池内等待摇号的人数已超过了100万人,如果按照每年仍将配置24万个小客车指标计算,我市机动车保有量增速仍然相当高。二是机动车高密度聚集。据统计,我市80%的机动车集中在六环路内,70%的小客车出行量集中六环路内。三是机动车高强度使用。我市小客车年均行驶1.5万公里,是伦敦的1.5倍,东京的2倍多。据统计,我市小客车出行5公里以下的比例超过40%。
最后,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制约交通系统整体运行效率。虽然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力度,但是依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城市道路总体规划实现率不高,其中快速路实现率为84%,主干道为50%,次干道、支路不足30%;二是城市道路网结构不合理,微循环不畅;三是中心城机动车停车位缺口较大,影响动态交通;四是枢纽、场站建设滞后,规划的33个客运枢纽仅建成7个。
从以上形势来看,今后如果不采取果断有力的措施,北京还将陷入新一轮的城市大拥堵。
公交优先是智能交通发展的重点
在城市交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交通发展的重点必将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加强交通管理。智能交通将最先进的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交通的组织和管理,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交通基础设施的作用,有效提高城市交通运转效率,是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向加强交通管理转变的具体体现,将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北京交通发展所努力的方向。
发展智能交通重在落实公交优先。大力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世界公认的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良方。纽约的26条、超过1000公里的地铁网络覆盖了城市的绝大部分区域;地面公交同样遍布纽约的五大行政区,与地铁连接成网。从20世纪70年代起,新加坡政府就制定了城市交通总体规划,努力提高公共交通的运营效率,尽可能促使人们选择公共交通出行。香港全方位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优质的公交服务遍及全港,约有九成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比例高居全球之首。近年来,北京在轨道交通、公交枢纽和场站等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推进公共交通智能化管理方面仍然呈现弱势。
今年3月,市政府发布了《智慧北京行动纲要》,提出实施城市智能运行行动计划,明确推进交通智能管理服务任务,为推进北京智能交通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机遇。目前,北京已经建成了地面公交智能调度指挥中心、公交救援抢险、枢纽站运营管理调度、乘客信息服务等9大应用系统,建成了大容量快速公交(BRT)智能系统,地面公交智能调度运营体系基本形成;全市21548公交车辆,已有14046辆(占65%)安装了GPS车载装置;建成了北京轨道交通指挥中心,接入了14条轨道线路的控制中心,整合了各条线路行车、客流、视频图像等信息资源,实现了运营的“统一指挥、逐级负责、协调动作”。
下一步,北京应整合各方资源,重点建设和完善公共交通车辆运营调度管理、安全监控系统和应急处置、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等公共交通智能化管理和服务系统,进一步提高公共交通运营管理效率和安全服务水平,并为公众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公共交通出行信息,充分发挥公共交通的重要作用,吸引更多人愿意乘公交、更多乘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