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资讯|智慧应用|资讯头条|智慧城市网
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智慧应用 » 应用资讯 » 正文

移动健康将颠覆传统医疗产业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8-06  来源:中国信息产业网  浏览次数:1313
核心提示:据报道,美国将于2015年开始全面推行统一的电子健康档案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EHR)制度,不使用EHR的医院将会被政府处罚。统一使用EHR,可以让医疗从业人员避免重复使用各种复杂的健康档案系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医疗消费者随时、全面掌握自身的健康信息,加强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提高医疗消费的性价比。


据报道,美国将于2015年开始全面推行统一的电子健康档案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EHR)制度,不使用EHR的医院将会被政府处罚。统一使用EHR,可以让医疗从业人员避免重复使用各种复杂的健康档案系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医疗消费者随时、全面掌握自身的健康信息,加强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提高医疗消费的性价比。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高速发展,上述集中统一的电子健康档案平台,辅之以医疗消费者移动健康穿戴等各种智能终端设备,有望给医疗产业链带来前所未有的颠覆性变化。

医疗消费首先是信息消费

为解决医疗产业链面临的困境,国家新医改方案承诺了政府包括投资在内的责任。然而,政府财政的盘子总是有限的。如果医疗成本不限制,即使投入再多,则也难以保证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医疗需求。为此,改革需要新的思路。

笔者认为,医疗消费,首先是一种信息消费,降低医疗成本,最重要的是要降低交易成本。应将信息通信技术全面融入医疗行业,参与医疗体系改革流程再造的各个环节。实现医疗改革的目标,一定要有一个全面创新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案。增加医疗资源,不能仅仅从投入方面入手,还需要(或更重要的是)在降低成本方面努力。

此外,降低医疗费用,还要从源头入手。目前,网上有一种流行的说法:美国人平均100元买保健品、50元买保险、10元看病、1元抢救;中国人不买保险、1元买保健品、10元买药、100元抢救。这种说法未必准确,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与美国在健康、医疗投资方面的观念差距。严格来说,大健康产业应包括医疗产业。我们应坚持国家新医改方案中“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

为此,解决方案的核心理念包括:利用信息化特别是移动信息技术手段,从平时的健康跟踪入手,降低医疗的交易成本,拉近医患的距离,充分利用医疗大数据,造福与社会。以移动穿戴为代表的日常基础体检仪与健康顾问将大放异彩。建立统一的第三方电子健康档案(EHR),包括全部个人日常健康监测数据、体检与专项检查记录、诊疗记录、医疗与康复方案执行情况(也可以通过移动穿戴自动获得)、保险机构的理赔数据等,这对于医疗体系的变革至关重要。医疗信息系统,除了查询、咨询、预约等初级信息服务外,其核心功能可以是医疗本身,甚至可以是远程诊疗。EHR不仅是健康档案,也是医疗行业的大数据库。

促进医疗市场化信息化变革

要充分认识信息化时代,社会在各行各业孕育的深刻变革。要从整体上改变国民的健康观念,认识到医疗消费首先是一种信息消费;由重治疗转变为重预防,从根本上避免过度医疗;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共享有限的医疗资源,以患者(而不是以医院或行业管理)为导向,促进医疗行业的市场化、信息化双重变革。

医疗改革不是医疗部门一家的事,需要社会多方参与,特别是信息行业的参与。要从根本上提高医疗产业的开放度。医疗产业的开放,不是简单地将社会资源引到起拾遗补缺作用的社区、农村医疗机构等领域,或者国有资本的补充(如成为小股东)。要敢于将其引入核心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并引入竞争机制。要知道,在有些发达国家,连个人征信系统都是由社会化第三方承担的。要敢于打破医疗垄断的壁垒,进行跨行业的顶层设计。加强医疗与信息行业融合标准、融合监管的研究工作。

有专家认为,目前影响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来自于政府,医疗信息化也不例外。政府本身各部门、各地区的信息,在政府内部都难以共享。例如,虽然国家政策已鼓励或要求建立统一的电子病例中心,但甚至在某些省的范围内,该项工作都因为各地区的利益,难以推进,而患者需要的是其个人健康信息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医疗机构、在必要时的共享。

包括发挥电信运营商在移动通信、物联网基础设施、云服务、信息安全、大数据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以及互联网企业在平台运营、数据挖掘等方面的优势。其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移动通信的认证、安全功能,可以使消费者(患者)方便地控制其个人隐私。
 
关键词: 移动健康 医疗产业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