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将推进智慧家居建设,普及光纤宽带入户,建设数字家庭,实现三网融合,提升家居生活的信息化水平,促进信息消费。推进智慧健康医疗和智慧交通系统建设,推进慢病健康管理、为百姓的生活提供智慧化服务。
“民生八字经——衣食住行医教保业”。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等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而城市信息化建设正是破解这些难题的一种尝试。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并提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这“四化”同步发展。
在厦门,市民可以用手机实时查看路况、公交到站情况,给爱车加油付款;通过手机预订电影票、购买汽车票动车票;光纤入户,WIFI上网;网络预约看病,教育云取代黑板粉笔;住在智慧社区,借助信息化实现彼此零距离沟通——这些都成为人们爱上厦门的理由,也成为“智慧厦门”城市信息化建设工程的缩影。
我市的信息化建设正成为提升城市运行效率、改善政府公共服务的有效手段,通过信息化可以为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让百姓生活得更美好。在“智慧厦门”建设过程中,市信息化局力争做好每一项工作,努力服务好广大市民,让每一位厦门人都能切实感受到智慧厦门所带来的信息化盛宴。
智慧医疗:就诊时间缩短2小时
在厦门的多家医院记者看到,以往长长的挂号队伍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台自助挂号机。通过这样的设备,只需刷社保卡,便可完成包括挂号、缴费、取药、打印化验单、购买病历卡等多种功能。第一医院、中山医院、妇幼保健院等推行的“预约挂号”和“全程自助”服务,全程数字化管理,市民就诊时间从2-3小时缩短到30-40分钟——这就是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市民健康信息系统是国内首个投入实际运行的区域医疗信息化案例,荣获第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作为国家区域协同医疗示范工程被称为“厦门模式”,李克强总理等多位国家领导人对此做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厦门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其创新之处在于突破了政府部门之间、医疗机构之间的利益樊笼,建成了跨政府部门、跨医疗机构的信息共享机制。这也是厦门信息化建设十多年来取得的最为成功的经验。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回答记者提问时谈到:改革中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厦门的信息化建设为继续推行改革创新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经验。
目前,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已覆盖了占全市90%以上医疗资源的医疗机构(共79家),为厦门市80%的常住人口(约320万)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每月在医疗卫生机构间共享在1.3万人次以上。通过患者健康信息的区域共享,为医生快速了解患者既往病史提供了方便,降低了误诊,减少了大量不必要的重复性用药和检查,在节省诊疗时间的同时,也为患者节约了诊疗费用(每年为患者节约诊疗费用2000多万元)。
记者还了解到,我市正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智能服务。如通过建立统一电话预约平台,实现现场、电话、网络等多渠道的统一专家号源管理,市民只需上一个网站或打一个电话就能选择不同的医院和科室进行一站式挂号,该平台还能智能提醒其他医院同类专家号号源情况,免除患者在预约时因一家医院专家满号而重新电话预约其他医院专家的困扰。同时,正在建设的医院就诊预缴金区域共享平台,将实现二级以上医院(10个)挂号预缴金账户余额的通用共享和跨医院的流通,预缴金账户还能和患者的银行卡进行绑定,这样患者就不必再在各家医院分别存上一笔或多或少的费用,退费或是转诊就医会更加方便了。
智慧医疗建设也给医院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比如第一医院,2006年每天的就诊量只有4000人,到了今年的7月份,门诊人数已经翻了一番多接近了一万人,但医院门诊大厅挂号窗口的排队人数不会超过5个人,大部分患者通过网上或电话预约、自助式挂号、缴费、检查、取药,快捷又方便。信息化建设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患者滞留医院的时间大大减少,原设计规模为2500人的第一医院门诊大厅承担了近4倍的服务人数,节省了再盖三座门诊大楼的经费!
智慧交通:交通出行一手掌握
市民只要通过手机上网,就能实时了解厦门全岛各主要道路的通畅情况和各路公交车的位置及实时到站的情况。在解决“出行难”问题上,我市建设了手机电子站牌服务系统,通过整合7500辆公交、BRT、出租车的GPS车辆运行数据,建成“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平台”,率先在国内推出覆盖全市所有公交线路的手机电子站牌服务。如今,每天乘坐公交车出行的200多万人次中,手机查询公交电子站牌的超过70多万人次,已经成为公众出行的好帮手,为乘客节约了60%以上的等车时间。7月相继而至的“苏力”和“西马仑”台风暴雨,造成了厦门多处路段积水,部分路段拥堵严重,实时路况这时成为行车出行的得力助手,同样的通过手机地图、手机微媒体(微信、微博)即可随时了解前方道路的通畅性,及时调整行路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