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版头条|资讯头条|智慧城市网
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头版头条 » 正文

智慧城市助力社会管理创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7-30  来源:京华时报  浏览次数:520
核心提示: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改变我们社会生活、生产、管理和服务方式的重要工具。作为信息化典型应用的智慧城市,越来越成为政府尤其是城市政府未来改进管理和服务的重要选择。依托智慧城市的理念,城市政府把信息技术产品、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管理、计算模式整合起来,为社会管理服务提供有力支撑。
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改变我们社会生活、生产、管理和服务方式的重要工具。作为信息化典型应用的智慧城市,越来越成为政府尤其是城市政府未来改进管理和服务的重要选择。依托智慧城市的理念,城市政府把信息技术产品、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管理、计算模式整合起来,为社会管理服务提供有力支撑。

基础

信息技术引领智慧时代


信息技术作为人类文明史上一次重要的技术突破,不仅从工具层面改变了我们的管理行为、生活方式,而且在理念层面、价值层面上也对社会管理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三大定律之一是摩尔定律,即每18个月集成电路的性能将提高一倍,价格降低一半。信息技术产品在摩尔定律作用下,性能迅速提高,成本迅速降低。正因此,信息技术产品不再是奢侈品,每个人都能拥有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产品。

在此基础之上,现在有人提出了新摩尔定律。新摩尔定律使信息技术产品越来越小型化、智能化、移动化,价格越来越便宜,处理能力越来越高,存量越来越大,处理速度越来越快。比如一部手机、一部iPad就可以是一部完全意义上的电脑,而且性能更高。这是一个基本趋势,这个趋势为智慧城市奠定了技术基础。

从网络环境看,带宽越来越宽,速度越来越快,性能越来越高。未来将出现一个无所不在的网络,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物都能有网络接入,任何人在这个网络上所分享、传播的信息是多媒体的、智能化的。

此外,云计算的发展又使网络资源得到最大化的运用。举例说,智能交通是智慧城市里很重要的内容,它取决于道路基础设施、采集设备等。我们现在用得最多的是摄像设备、电子指示牌、手持设备终端、GPS等。如果真正是一个交通云,它就不单体现交通部门的信息,人口、道路情况,甚至是小区、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分布情况都会集中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云平台提供的是一个更高效、更廉价、更有利于分享的平台。

可见,信息化展示了有以下特征的一个美好前景:泛在性,无所不在;虚拟化,是一种云计算的模式;智能化;交互性。这些特征将显著改变政府部门的管理与服务、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状态和模式。

正因为有了信息技术层面的发展,未来会进入一个智慧时代。而智慧时代既是一次发展浪潮,也是一种发展机遇,我们要把智慧的理念、工具、平台使用好,融入到政府管理中,改进政府管理服务,处理好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应用

智慧城市带来精准管理


智慧城市是信息技术不断演进的一个最典型应用。正是在信息技术推动下,智慧城市越来越成为政府尤其是城市政府未来改进管理和服务的重要选择。那么,什么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应用和发展体现在哪些层面?

最早,IBM于2008年提出“智慧地球”概念,2009年底提出“智慧城市”概念,人们开始关注智慧城市。

IBM提出的智慧城市有三个特征: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

一是透彻感知的物联化。所谓智慧,首先要有判断力,对周围环境、状态能够自觉识别、检测,然后能分析、处理。其次是更全面透彻的感知。比如,未来可以给社区里的每位老年人配上终端,随时掌握老人的各种状态。当老人独自在家发生紧急状态时,一个按键就能启动家里的摄像头。如果身体不舒服,老人身上的血压仪、心脏监视器等数据就会发送给社区医生,社区医生马上就能进行有针对性施救。更加透彻的感知,是物联网、智慧城市最具特征的特点。

二是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智慧城市光有感知不行,还必须有广泛的连接。

三是更集中有深度的计算。假设有老年人在家里生病了,会有一位医生到现场处理,而病患背后还有一个更大的平台,一旦有需要就会有很多专家进行会诊。

如果抛弃理论层面的定义,按照IBM的观点,所谓智慧城市,就是把城市功能的六大核心系统组织(人)、业务(政务)、交通、通讯、水和能源,利用技术集成起来。

智慧城市应用非常广泛。在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智慧城市的技术都在不断渗透、不断延伸。比如,房产信息登记。我们构建个人房产系统,更多是从政府管理角度,甚至是从反腐角度出发的。其实房产登记非常简单,因为房子从开发建设到居民购买,政府都有非常严格的管理手段和程序。在此基础上搞信息化,比社会信息化容易多了,但目前我们没有这些基础信息。像现在的社保系统,数人头都数不准。

这些技术应用,能给政府管理带来极大的便捷性和精准性。现在智慧城市发展比较好的有首尔、纽约、伦敦、新加坡,以及欧盟的一些国家。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不久,温家宝总理到无锡调研,提出“感知中国”计划。此后,各个地方纷纷推出数字城市的发展战略。北京的一些城区、上海浦东、宁波等地已经有一些较好的平台了。

价值

智慧城市助力政府善治


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工具,日益与管理活动相结合,在某种层面上改变了政府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在社会管理创新领域,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管理模式也越来越朝着一种善治的模式发展。

善治的模式是什么?联合国概括了政府善治的八个特征:参与、法治、透明、回应式治理、共识、公平和包容、有效和效率、问责。这八个特征也贯穿于我国的政府改革目标中。

这里重点说说社会参与、回应式治理和共识取向治理。

首先,社会参与理念,使政府不再更多关注自身,而是关注外部,尤其关注政府和外部的关系。我国的社会管理是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下,强调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在推动服务型政府改革过程中,这种理念得到彰显。特别是web2.0出来后,政府管理从单向向双向互动式发展。web2.0相当于政府实施管理从原来贴公告的模式转变为市长现场办公会模式,利用微博平台、问政平台,像开现场办公会那样解决问题。

其次,回应性式治理。这里有个例子,北京市西城区构建了一个全响应式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就是政府部门能够快速掌握服务对象的需求,并及时做出回应;服务对象也能及时掌握政府部门发布的信息,并及时处理响应。随着信息技术的推进和深入使用,如果不能很好地回应百姓诉求,政府就可能在某些方面受到挑战。

再次,共识取向治理。从政府合法性角度讲,政府和社会不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政府的合法性来自社会。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这个理念在进一步强化,甚至在价值观念上影响着我们。网络一旦泛在化之后,每个人都成为政治活动中的一员。将来政治的模式要转型,转向全民政治或全民参与的方式,任何人都可以进行网络表达。

越来越融入更多信息技术的一种善治模式,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来强调参与性、透明性,强调对公众需求的回应,强调一种共识取向,强调公平和效率。这是一个社会规律,而且随着网络越来越泛在化,相关诉求会更多。从最初的网络开发建设,到越来越多地强调资源共享,强调各种工具、业务的融合,强调政府结构重组,进行管理上的创新,最后不是简单的工作方式的改变,更多的是政府运作模式的改变。

智慧城市在这些方面越来越体现出它的优势和价值。信息技术电子化服务演进的趋势,从内部逐渐往外部扩展,从原来强调单向的业务到越来越强调双向的业务,强调对外部的支持和服务。

方向

创新管理变管制为服务

智慧城市促进社会管理创新有一个根本性的理念转变:从原来的管制型转变为服务型。在强调社会管理创新时,现在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是,加强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稳。通过社区摄像头、各种信息采集,对人财物进行登记管理,就是为了掌握情况遇到问题好处理、好应对。第二种是,社会管理创新是给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务,通过管理方式、服务理念、服务平台的改进,业务的整合,让百姓花更少的时间得到更便利更好的服务。在现实中,这两个方面需要并存。

可见,基于信息技术的社会管理创新有几个特点。第一,强调平等性。第二,强调非实体性,即所谓虚拟化的。第三,强调集成化。业务通过信息技术集成,利用网站或其他平台,提供非应急服务,通过上网或打电话,各种问题都能在社区里解决。

政府进行社会管理创新,有一个新概念叫“政府2.0”。政府2.0是什么概念?希望搭建什么样的平台?第一,智慧城市要以公民需要为中心,来思考社会管理原有业务模式、管理方式。第二,提供有选择性的服务,提供可行方案。因为在社区里很难做到完全统一化的服务,特别是很多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往往都是个性化的。另外,还包括政府和公民之间的服务和互动,允许公民随时随地以各种设备完成与政府之间的交互。同时,在整个过程中要降低政府的成本。

政府服务2.0模式对应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些基本模式。从理念上,更多强调管理和服务,而不是监管。从服务提供上,更多靠一站式服务、集成化服务。从支撑平台上,强调智慧政府。基于这些理念,城市政府依托智慧城市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产品、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管理、计算模式整合起来,为社会管理服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我们现在应用最多的是平安城市建设。平安城市建设更多的是大街小巷的探头,这是智慧城市最基础的东西,是最浅层次的智慧城市。英国伦敦为了营造良好的政府,专门搭建了一个网络平台,任何人拍摄公共环境中的垃圾照片发到这个平台,政府部门都会及时派人清理。这个项目很简单,但效果很好,整个伦敦的垃圾处理变得非常快捷有效。

智慧城市作为一个开放性、协同性、综合性的信息平台,将来一定能够很好地运用到社会管理创新中来。
 
关键词: 智慧城市 社会管理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