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版头条|资讯头条|智慧城市网
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头版头条 » 正文

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推进新型城镇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6-13  来源:重庆社会科学院  浏览次数:650
物流枢纽功能。强化国家的区域统筹力,加快“渝新欧”等国际贸易大通道建设,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加快区域间和跨境通道建设,利用航运、快铁、高速、航空、管道等综合运输方式,实行航运特区政策,利用“两江新区”、西永综合保税区等物流集散及保税功能,发挥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国际物流枢纽功能,跻身全球经济竞争与合作。

开放高地功能。把握世界脉动,拓展涉外领域,争取国家财税金融等改革试点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国际交流平台,在产业技术、服务贸易、文化交流等领域加快国际化进程,发展重庆的跨国公司,参与产业技术的国际分工与合作,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

人文凝聚功能。提升城市人文素质,建成“智慧城市”。重庆人文底蕴浓郁,巴渝文化特色鲜明,城市人文精神厚重,创意文化产业空间巨大,市民素质有较大提高,具超强的文化实力和影响力。重庆城市的整体智慧和城市服务智慧及政府的引导性政策,将成为高效组织全民行动、发挥人文智慧优势的重庆凝聚力。

开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新局面

确立国家中心城市战略理念。基于全球视野,进一步解放思想,冲破传统思维定式,摈弃地缘经济思维束缚,牢固树立国家中心城市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和机遇意识,珍惜国家中心城市荣誉,从国家战略和历史发展的高度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功能,铸就城市凝聚力,主观能动地利用区域资源创造新优势,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作为功能动态培育和提升发挥的系统工程,升华国家中心城市战略理念,形成统筹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强烈发展意志。

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和主线。紧扣科学发展主题,深化改革调整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立足全球视野搞好城市的总体规划,搭建强有力的组织平台,建立统筹、协调、指导、策划等工作机制,提升国家中心城市的资源整合、发展创新和文化力。围绕转变发展方式主线,研究应对全球经济环境,制订区域促进政策和发展举措,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优化经济结构和生态经济环境,提高城市科学化发展能力。

铸就国家中心城市综合功能。按照国际大都市标准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城市。改革创建统分结合的城市综合管理体制,完善城市应急机制,构建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优化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建成“智慧城市”。提升城市人文素质,争取国家财税金融等改革试点权,增强综合经济、科技创新、国际竞争、辐射带动、交通通达、信息交流、可持续发展能力。把握世界脉动,深度开发利用国际友好城市资源,打造国际交流平台,加快全球营销步伐,加快国际物流通道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跻身全球经济竞争与合作。

推进属地区域产业城镇集群。要素集群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国家中心城市旨在集群区域要素,造就城市和产业集群。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能动作用,走出中国城市化误区,借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城市功能全覆盖的中小城镇,形成国家中心城市—区域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等多层级功能的城市星际体系。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以产业技术链和物流链为纽带,合理布局区域产业基地,整体提升区域发展能级。

完备国家中心城市战略体系。利用国家中心城市的“弓”型战略布局优势,优化布局设立总领事馆和国际组织分支或办事机构,邀请知名跨国公司和国外有影响力的非政府组织设立办事机构,形成总领事馆等涉外街区,大力发展国际总部经济。强化国家的区域统筹力,加快区域间和跨境通道建设,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群的聚合系统功能,统筹推进区域流域要素集群,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构建大都市圈,优化联结关中、中原、大武汉、长株潭等次区域,形成区域战略新格局,开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新局面。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