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智慧城市建设初现规模时,智慧城镇的建设也开始进入相关部门的规划日程。
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范围内,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智慧城市数量已经超过400个,而在近期,旨在建立起更大范围,纳入两万余中小城市(镇)的智慧城镇试点项目也将在明年年初正式启动。
而发展智能的、新型的城镇战略,目前已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
此外,十八大报告明确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并提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这“四化”同步发展。
这被业界看做是国家大力发展智慧城镇的一大积极信号:让更多城市、城镇、城区纳入到智慧城市的范畴内,正是全面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
有分析指出,城镇化是中国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信息化助推和提升城镇化水平,而智慧城市是信息化与城镇化结合的最佳模式。新型城镇化的开启,将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重大机遇。
因此,新型城镇化将是各级城市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将是对城镇化率较低的地区的升级和提高,新型城镇化将是全面考虑城市的经济、产业、生态、智能化、公共服务和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相关企业若以此为机遇,围绕新型城镇化制定相关解决方案,打造中国特色的、丰富内涵的智慧城市。
趋势大小城市相互交融
按照规划,这项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起的智慧城市试点工程将在不同等级的大、中、小城市、城镇、城区,在华东、华南、华北、华中、西部选择总计约15个城市、城区、城镇作为智慧城镇试点,希望能够建立起供全国参照或复制的多层次、立体化的智慧城镇模式。
“选择不同等级的城市作为试点,可以充分发挥大城市带动小城市,小城市影响小城镇,沿海城市带动内地城市的示范效应,效果较好。”住建部相关人士表示。
从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智慧城市经验来看,北京、上海、广州大城市借助大型庆典活动契机,用智能城市的办法,在交通、信息、安全、为民服务方面都获得了飞跃性的进展。
而重庆、深圳、武汉、南京、杭州、长沙等城市,目前都在推行各具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围绕着城市可持续发展,围绕着宜居城市的建设,围绕着新兴的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建设目标。
除了上述的大中型城市,目前,目前全国有30多个地级市明确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概念,一些边缘地区城市,如克拉玛依也提出了数字油田,智能油田等等概念,县区城市和小城镇层面,如辽源、迁安、镇海、乐从、张浦也都呈现了非常强的生命力。
这些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智能建设前景,十分被国家相关主管部门看好。
“这样的样板一旦被应用到全国两万多个小城镇的时候,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会呈现大城市和小城市相互交融的局面,甚至出现农村包围城市的情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一次会议上明确指出。
仇保兴强调,小城镇建设有其特殊的优势,他以三网融合平台的建设为例,“比如三网合一及有关基础平台的建设,目前小城镇还没有像大城市那样形成多个系统及利益集团划分,所以小城镇智慧城市建设更容易超越利益集团的分割,产生更加统一、更加集成的好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
方案坐实、借鉴、创新
对于小型城镇的智能化和大型城市的智能化路径探讨,学界、产业界和政府监管机构有着一个共同的观点,即坚持标准化的同时,兼顾多样化。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专业委员会规划部部长万碧玉博士表示,智慧城市/城镇的建设标准以顶层设计框架为蓝本,考虑基础、数据、平台、业务、运营及安全等方面。
他同时强调,城市/城镇考虑自身的特殊性,在地域、产业、文化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在共性标准的前提下,围绕自身功能定位,建设有自己特色的“智慧城市”。
而标准化和多样化路线的最终落脚点,则是一套适合城市(镇)发展,解决现实问题的城市方案。
“不解决现实问题的智慧城市方案,就是白智慧。不应用智慧的技术的城市建设,可能就是瞎建设。既不能瞎建设,也不能白智慧。”仇保兴强调,智慧城市建设的应用点不能脱离实际应用,单纯追求智慧目标。
目前行业形成的共识是,智慧城市应用中,目前前景较确定、有望率先发展的细分领域应该成为下一步选择的标的,平安城市、智能交通、数字城市这三个方面最具发展潜力。
“这三大应用之所以能获得较快的发展,就是因为建设方案与我们的城市建设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呈现出巨大的生命力。”相关专家向记者表示,能够得以迅速在全国推广的应用,均具备实际应用需求,“这样的需求量,甚至需要大到可以产生一个巨大的产业。”
产业挑战不少
“以前企业是向城市推广解决方案,后续随着新型城镇化任务的压力和竞争的加大,城市会主动找企业帮忙解决问题的。”
郭慧鹏博士认为,虽然目前来看,智慧城镇的商业机会远远不如规模更为庞大的大中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设施也不如前者,但鉴于其巨大的需求量,智慧城镇战略带来的产业裂变机会将呈现几何级增长。
这一方面指出了智慧城镇的发展“钱”景,但也凸显了智慧城市(镇)发展面临的一个困局:“智慧城市的内涵一直在广为争论,在经历了三、四年的摸索和推进,还没有定论的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不得不采取谨慎的态度对待智慧城市,大多采取探索和试验。”
这种谨慎的态度将直接导致智慧城市(镇)有可能步入一个歧途:重建设,不重运营。“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标准往往已经不是问题,而后续的服务标准则尚未有定论,如果后续运营资金的可持续性得不到保障,不仅运营能力将大打折扣,对运营企业的积极性也是一个极大的打击。”
“小型城市和城镇,无论是在基础设施配置,还是人才资金配置都不如大型城市,大型城市目前仍有巨大市场发展空间,因此,我们仍然首选大型城市。”国内某著名智慧城市方案提供商副总向记者表示。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宋俊德更是指出,相对于大中型城市,小型城市和城镇在下一步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将面临更多问题,“例如,城市希望开发出统一的信息平台,那么作为国家试点的城镇在建设的时候就会面临两难的局面:城镇所建平台需要上级单位(市级)批准,平台所需资料也得向上级单位申取,而自身又有独立的发展思路,不能完全按照上级单位的步骤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