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版头条|资讯头条|智慧城市网
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头版头条 » 正文

在动态均衡与城乡互补中创建智慧城市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6-06  来源:国脉物联网  浏览次数:499
核心提示:通过信息化战略的推进,积极培育和大力促进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充分提升社会自组织能力,实现社会活动体系和经济活动体系的平衡,是“智慧城市”研究者们应积极面对的一个紧迫课题。
通过信息化战略的推进,积极培育和大力促进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充分提升社会自组织能力,实现社会活动体系和经济活动体系的平衡,是“智慧城市”研究者们应积极面对的一个紧迫课题。

目前,在全球“智慧风潮”和相关政策的促进下,我国很多地方纷纷提出创建“智慧城市”的口号,将建设“智慧城市”作为培育竞争力、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市民就业、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的重要战略。但是,应当看到,目前的“智慧城市”实践多属于概念构建期,人们对“智慧城市”的理解也仅仅局限于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等智能城市或数字城市层面,各大媒体出现的“智慧城市”也让人难以区别哪些是城市营销的手段,哪些是城市建设的实况。“智慧城市”应当是对城市美好前景的综合描述,技术进步是“智慧城市”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因此,从超越技术进步的视角关注“智慧城市”建设,是值得探究的社会话题。

在动态均衡中创建“智慧城市”

针对当前人们对“智慧城市”的理解过于偏狭的现实,我们需要采用更朴素的概念来理解广义的“智慧城市”。从广义的视角来看,“智慧城市”不是城市静态目标或者理想蓝图的宣言性描述,而是运用更先进的技术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动态过程,是使城市更加高效、安全、便捷、和谐、可持续的综合状态,即面对城市问题的智慧应对。“智慧城市”应当尽可能优化整合各种资源,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感觉心情愉悦而不是压力重重,即适合人的全面发展。

由是观之,广义的“智慧城市”是一种运用智慧动态应对城市化进程的从容状态,其内核是城市化发展的质量导向,其形态是由精明的发展战略引领的空间有机体。它拥有自组织能力强的社会活动体系、创新性能力强的经济活动体系以及智能化程度高的支撑体系。

根据广义“智慧城市”概念,可以将“智慧城市”构建为战略层次、活动层次、物理层次三个层级和战略体系、社会活动体系、经济活动体系、支撑体系、空间体系五个体系。其中,支撑体系与空间体系共同组成“智慧城市”的物理发展基础,分别以信息技术进步和空间品质优化的不断演进,构成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平台;社会活动体系与经济活动体系互为关联并相互制约,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均衡;战略体系作为统领,实现各体系的总体动态均衡。譬如,倘若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这两个体系的动态平衡超出了合理区间范围,则容易导致社会、经济甚至更大范围的城市系统崩溃,此时,战略体系将发挥均衡作用。

在城乡互哺中创建“智慧城市”

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今中国社会已经发展到“城市社会”作为主导状态的时期。但是,在中国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社会发育仍然以血缘关系为主要纽带,经济发展仍然以总量增长为主要目标,快速而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并不必然形成良好的城市社区。在这种情势下,与“城市社会”相对存在的“乡村社会”必须智慧地进行应对,总的原则是:一方面应强调城市对乡村的资源和利益反哺;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乡村原生的自组织能力,探索一种高品质的城乡关系。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这些做法都值得充分肯定。因为乡村与城市一样,急需实现现代化,急需提升生活设施、配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但应当看到,乡村的现代化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丰富,还应该保留乡村特有的社会和文化属性。从理论上来看,乡村与城市的文化是异质的,相比而言,城市社会复杂性更高、包容性更强,而乡村社会要弱一些。但乡村社会往往是基于血缘、地缘而形成的一个极为稳固的社会共同体,在遇到与集体利益有关的问题时,会爆发出更为强大的力量。这种文化上的差异给我们推进新型城镇化进、实现城乡无差别化最终目标带来巨大挑战。

信息化是城乡走向无差别化的主要途径。现今社会,信息获得的渠道已无时空障碍,且信息的“在场性”和及时性均已大大提高,乡村社会有可能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首先与城市完全同步,成为带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的突破口,最终实现高品质城市化的总体目标。这里的关键在于顶层设计能否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供给方面向相对“弱势”的乡村地区和流动人群倾斜,而不是仍然集中在“强势”的大中城市。
 
关键词: 智慧城市 信息化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