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这是否意味着国家大力发展智慧城市的积极信号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 全面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是建设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途径。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称之为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又将如何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它对城市的产业升级、变革会有哪些影响?面对发展契机和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和把握?作为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观察者、思考者和推动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向我们阐述了他的观点。
记者:“智慧城市”风生水起,我们应如何深刻理解“智慧城市”这一概念?
邬贺铨:“智慧城市”目前还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权威定义,应该说,它提出了一个城市发展的愿景。这一愿景,跟我们之前提及过的“无线城市”、“数字城市”、“智能城市”等相似之处是重视了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的作用。当然,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一信息基础设施还远远不够。智慧城市更强调用这些信息基础设施服务于我们的城市,支撑我们的政府管理、城市里的企业经营以及服务于城市里老百姓的生活,达到城市的工作和生活更美好,这就是智慧城市的目的。
欧盟提出智慧城市不仅仅聚焦在城市的建设、政府服务,还需要扩展到创新环境、市民的参与、节能环保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即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而智慧城市涉及到信息化、工业化,智慧城市本来就是一个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另外,中国的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智慧城市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四化同步的重要体现,可以说智慧城市在中国被赋予了更为现实的意义。
记者:您刚刚提到欧盟提及的智慧城市更为全面,请问欧盟是怎样定义智慧城市的呢?
邬贺铨:欧盟关于智慧城市有这么几项标准:
第一,经济方面。就是说,城市的智慧化程度体现在本身的经济发展状况,比如是否有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等。
第二,设施方面。比如说,我们的交通、信息系统、供水供电等设施,是否能支撑这个城市的发展。
第三,环境方面。城市的环境如果被污染了,老百姓还担心PM2.5,怎么谈智慧呢?我们应该关心的是绿色环保和可持续的资源管理。
第四,治理方面,即城市管理能力。这不单纯是指政府的治理,还包括广大市民的参与程度,要看这个政府的管理是不是民主的、透明的,办事效率是不是很高。
第五,社会方面。即开放性、包容性、参与性和凝聚力,还有公共及社会服务能力。
最后一点,生活方面。包括住房、保健、教育、旅游、文化以及安全感,这都是老百姓所关心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住有所居、学有所教、老有所靠、病有所医”。
记者:您怎么看欧盟标准和我们自身标准间的关联?
邬贺铨: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五位一体”的新提法,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不难看出,以上布局与欧盟标准的目标大体是一致的。并且这个目标跟我们党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方向也是一样的。只是,较之小康社会,智慧城市提出的期待值更高一些。
其实,大城市实现智慧城市是不容易的,小城市相对容易——国外的智慧城市基本上是从小城市或者是城市里的小区起步的。我认为,中国的众多大城市恐怕在2020年都不一定能实现智慧城市。但是,我们强调的是:这一实现即便很难,我们还是得引导管理者、市民参与关心这个城市的建设。
记者:目前我们在建设智慧城市方面都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存在怎样的问题?
邬贺铨:我们目前更多的关注是硬的方面,对于软的方面,比如治理、参与、管理等,还远远不够。不少城市都建设各类数据库、云中心等,更多的是抓基础设施。智慧城市从基础设施起步建设没有问题,但是停留在这些方面是不够的。我常常说:老百姓感受的智慧才是真的智慧。
其次,智慧城市不能千城一面。每个城市的特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等,都是不一样的——这需要因地制宜,明确需求。智慧城市的建设是长期的过程,需要制定规划,分步实施。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学习国外的经验,但不能照搬。我国有不少城市请外国公司帮助做智慧城市的规划,但是坦率地讲,国外没有任何一个智慧城市的试点情况跟中国是一样的,这种做法很有可能“上得了天、下不了地”,结合国情市情尤为关键。
第三,智慧城市不能重建设轻管理。智慧城市要求城市的领导者有大智慧,再好的设施没有智慧的管理就不可能体现智慧的服务。现在城市信息资源共享不够,实现信息化便民、惠民的目标不明确,将影响智慧城市能力的发挥。发达国家为了吸引人民参与,尽可能将信息公开化。譬如,美国可以公开航班信息,某一个航班是因为什么原因晚点,旅客可以分析哪个航空公司服务最好、正点率高。老百姓可以积极参与,提出合理的建议。对政府信息公开问题我国谈了多年了,但实施仍然举步维艰。
记者:目前中国有100多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而国外智慧城市数目之和可能都没有中国多。我国这么大批量地建设智慧城市,您怎么看这一现象?有哪些建议呢?
邬贺铨:我们知道,很多领导都希望在任期内为百姓造福,这是好的出发点。智慧城市会成为城市的亮丽名片,因此为我们很多城市领导所看中。其中也有人抱着政绩思想建设智慧城市。一般地说,政绩工程不是坏事,至少比没有政绩好,但是如果仅仅是形象工程, 不求实效甚至劳民伤财,不如不做。智慧城市的建设、投资都是逐步的,不可能一次性完成,效果体现是长远的,不是所有智慧城市的项目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不少人觉得,任期内不能有好的业绩,就不愿意去做,或者做的时候没有积极性。众所周知,中国不少城市一下雨就淹。这说明什么?说明只愿意做表面的,比如去修建广场、马路等,不愿意做看不见的,诸如给排水系统。因此,一旦出现灾难,问题便暴露出来了。
我们讲,智慧城市可能会让领导出政绩,但是千万别只看成是政绩,必须要一届一届的政府、领导坚持做下去,才能把智慧城市的效果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