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版头条|资讯头条|智慧城市网
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头版头条 » 正文

大数据创新智慧城市新模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4-01  来源:睿商在线  浏览次数:856
核心提示:智慧城市的本质是对数据的智慧处理,事实上,在任何一个行业中,都不会遇到智慧城市产业中这样跨部门、跨区域和跨类型的数据复杂度。而围绕智慧城市跨部门、跨产业数据整合和分析的大数据业务,同时被智慧城市和大数据两个产业看作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智慧城市的本质是对数据的智慧处理,事实上,在任何一个行业中,都不会遇到智慧城市产业中这样跨部门、跨区域和跨类型的数据复杂度。而围绕智慧城市跨部门、跨产业数据整合和分析的大数据业务,同时被智慧城市和大数据两个产业看作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们认为智慧城市是一个大数据的系统,城市要实现智慧的职能,必须要有大数据做支持。”东软高级副总裁卢朝霞教授介绍。她表示,实时、全面、系统的数据采集和实施是智慧城市的基础,而对采集来的数据缺乏有效的分析评价,智慧城市的各个单元也无法达到有机运作的目的,故智慧的BI系统是智慧城市实现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我们认为一个智慧城市中,一定有大数据处理系统,从采集、存储、分析到利用,都是智慧的。”卢朝霞说。

“很多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以一卡通为具体的体现,但是实际上,成功的一卡通其基础一定是后端的数据共享和数据整合,一定是城市公共数据中心所共享的、基础的大数据系统。”卢朝霞教授如此介绍大数据作为智慧城市基础的重要性。她表示,从食品安全溯源系统到智能社区的管理和安防;从汽车导航、电子警察到交通调度和售票系统,各个行业的智慧化都要依赖于数据采集、统一调度和分析挖掘。

“智慧城市的本质还是数据管理问题,是否能把各个部门的这么多数据调动起来,让大家实现共享,通过智慧应用服务于市民的衣食住行。”卢朝霞强调。

而对城市业务的理解,对数据来源和用途的清楚认识,是IT服务商为客户提供大数据服务过程中面临的重要挑战。随着大数据分析处理工具的成熟,智慧城市中的大数据应用在技术层面已经不存在任何问题,但是如何把数据分析与业务应用需求结合,就需要有具备“通吃”各行业、了解各行业应用的IT服务商能超越传统的界限,站到城市平台上抽取关键信息,为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持。而如何建设拥有跨行业信息化经验的数据分析服务技术力量,对IT服务提供者而言更非易事。

而在为智慧城市提供数据服务的过程中,信息安全层面的问题同样会成为IT服务提供者面临的一大障碍。智慧城市的跨部门数据整合汇集了城市关键的信息资源,虽然大部分信息并不涉密,但一些敏感信息如果泄露,同样会对市民、企业和政府的隐私造成影响。

在IBM夏然看来,在当前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中,对海量数据的收集已经成为普遍的应用,但是拿数据真正进行分析、为决策提供支持,才是最为重要的。

“对城市而言,大数据就是应急,在城市发生紧急状况的时候,需要能随时随地立即调用数据,提供经济状况的应对策略。如果大数据起作用的时间过长,则会失去价值。”夏然说。

而围绕智慧城市中的“大数据”高级阶段,即通过数据整合和数据挖掘实现真正的智慧方面,亦被太极认为是未来IT服务商实现创新服务的最主要发展方向。

“在智慧北京的建设中,来自不同部门的数据经由一定规则抽取出来,进一步为决策者提供支持服务。”太极智慧城市事业部总经理李存国介绍。

早在2005年,北京市已经通过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开始数据挖掘业务的探索,通过“结对子”等方式设计交换数据的方式、内容、频率和保障体系等,通过经信委提供的统一平台进行数据交换,实现制度和技术上的双重保证。而作为建设者的太极,则在其中提供包括平台承建,数据实时交换,多种方式的数据接入、封装和服务,以及持续性的支持和沟通等服务。

“目前来看,IT服务商为城市决策者直接提供数据服务的最主要障碍还是认识问题。”李存国说,“城市决策者认识不到大数据需求,或者是觉得传统的方式也已经足够了。”

为了让城市决策者充分认识到大数据服务带来的价值,李存国介绍,太极目前在一些地区的做法是在小范围内开展试点案例工作,如关联几个部门的信息提供城市运行综合状况服务的方式,让城市决策者感受大数据分析带来的价值,进而产生将大数据应用推广到所有委办局的需求。

“由于试点规模比较小,领导想看很多关联信息是看不到的,所以反馈还比较一般。”李存国坦言。他表示,大数据服务的推广,将是未来太极在智慧城市发展道路上主要的尝试之一。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