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0年前起步的珠三角,到20年前发力的长三角,再到如今的“中四角”和“西三角”,中国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区域经济引擎的轮番带动。而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也由当初的沿海独秀到如今的遍地开花。
正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3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所称:“要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统筹规划、分类指导,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这一变化,在区域政策上具体表现为,从中央到地方,出现了一批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形成了宏观区域规划(如中原经济区)、中层改革试验区(如成都、重庆的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微观新区(如两江新区)的三层区域发展格局。
而在地方的实践上具体表现为,各地政府均地为各自的区域发展设立了规划和目标,并且试图突破区域之间的行政束缚,以实现区域间经济的协调发展,达到共同重塑区域发展新格局的目标。
区域发展格局的形成,将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新动力。
新动力首先体现在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如全球产业转移背景下的合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为内地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提供经验;江西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指导意见,是解决革命老区经济落后的重要指引;四川天府新区则着眼于“再造一个产业成都”以拉动整个四川发展的目标,等等。这些新区规划的出台,必将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政策红利。
新动力还表现在为中国未来改革探索出可能的路径。如重庆两江新区,是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区;兰州新区,是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是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还有西咸新区,则为摆脱过去“摊大饼”式的无边界城市格局发展模式探路。如此等等。任何一个新区的发展模式,都有可能成为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新路径。
这些遍地开花的区域规划和城市新区,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太多的可能性,也承载了各地的梦想,它们将共同组成“中国梦”。在全国两会期间,我们邀请了13位省、市官员,谈各自区域发展的现实与未来,实际上也是中国发展的现实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