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专家智库|资讯头条|智慧城市网
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专家智库 » 专家 » 正文

信息化专家解读国家信息化战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3-08  来源:新华网  浏览次数:550
核心提示:今年两会上,来自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移动奚国华董事长有关“大力推进国家信息化战略”的提案引起了广泛关注。对此,三位信息化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信息化联盟常务副主任邓寿鹏,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南京邮电大学校长杨震、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专门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对此发表了看法。
今年两会上,来自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移动奚国华董事长有关“大力推进国家信息化战略”的提案引起了广泛关注。对此,三位信息化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信息化联盟常务副主任邓寿鹏,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南京邮电大学校长杨震、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专门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对此发表了看法。

奚国华在提案中指出,信息化关系国家发展全局,应将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一项重大国家战略任务来抓。应当发挥我国体制机制优势,要像组织“两弹一星”、“航天航空航母工程一样,在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等信息化核心技术领域组织国家攻关。

邓寿鹏

五大核心领域被国外垄断

目前,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五大核心技术领域,即高性能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库技术、网络交换技术和信息资源库,全部被国外IT巨头垄断。

奚国华不无忧虑地指出,“2007年以来,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信息化领域差距正在重新拉大”。他指出,“我国在发展信息化的核心技术方面缺乏国际竞争力。”人大代表,南京邮电大学校长三位专家十分认可这一观点,他说:将信息比喻为和“水、电、气一样重要的生活基础设施”,如果要使用,必须保证其安全。当前,我国急需在互联网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三位专家说,现在我国在信息技术方面,高精尖的技术必须从外国购买,硬件软件都不是我们自有的技术,让人不禁要问,这些我们在使用的“基础设施”安全吗?是否留有侵权的后门?尤其是,下一步,即将到来的“物联网”时代,现实中的物体,将通过传感技术,与信息直接挂钩,如果不能掌控核心技术,将在信息化竞争中进一步落后,安全受到极大威胁。他们强调,国家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否则这个基础设施不安全,那对国家可能会产生的严重后果不可想象。

杨震

发挥体制优势展开攻关

奚国华委员在提案中指出,我国应当下决心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在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等信息化核心技术领域组织国家攻关,“充分认识要像‘两弹一星’、‘航天航空航母工程’一样组织信息化核心技术国家攻关的必要性”。

三位专家认为,将来发展的最终趋势,是将高端的信息化技术掌握在我国自己手中,最好是能够占领国际市场,而在目前来看,我国还处于查缺堵漏的阶段。他们说,如果核心技术不是自己的,安全就不是绝对的。

信息化核心技术不同于其他技术,单靠市场的调节以及各大公司、科研单位单方面的努力难以完成突破。目前,美、俄、英、法、印、日、德、韩等国家均将网络空间部署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想要从外部获得技术支持,可谓是“天方夜谭”。因此必须发挥“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国家为总指挥,统一协调部署,集中现有的优势力量,加大投入,在核心技术领域的取得实质性进展,建立我过自主研发的技术体系。

姜奇平

国家信息化战略是大势所趋

十八大报告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本次两会上,许多来自通信、互联网企业及通信技术学界的代表委员也就“国家信息化”提出了自己议案提案,如何从国家层面促进信息化产业的发展,成为一个共同的话题。据有关媒体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曾表示,我国信息化水平的距离被拉大,原因之一在于国家对信息化的核心技术、基础设施重视不够。姜奇平甚至认为,在“四化同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中,信息化应该走在最前面。

三位专家认为,此前,我国已经出台了许多重大专项计划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化产业。现在,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既面临挑战,也存在很大机遇。以新兴的“物联网”为例,我国与美国在“物联网”技术上几乎同时起步,如集中力量加大投入,我国也可以在物联网的发展上占领先机。三位专家指出,中国必须在技术上走在世界的前列,将来这些技术应该由我们中国自己来搞,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甚至是国际标准要由我们来做,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谈到真正的安全。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