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专家智库|资讯头条|智慧城市网
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专家智库 » 专家 » 正文

张道航:提高城镇化质量是智慧城市的题中之义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2-19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浏览次数:534
核心提示: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最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全国90个首批试点城市。智慧城市在国外也才不过五年时间,而且又是由IBM提出的“智慧地球”转义而来。这样一个舶来品,如何在中国生长发育,没有现成答案。因此,试点工作显得十分必要,而且这样的试点既是测试性、示范性的,更多的应该是探索性的。作为先行先试者,又承载着怎样的期待,担当着哪些重任呢?
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最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全国90个首批试点城市。智慧城市在国外也才不过五年时间,而且又是由IBM提出的“智慧地球”转义而来。这样一个舶来品,如何在中国生长发育,没有现成答案。因此,试点工作显得十分必要,而且这样的试点既是测试性、示范性的,更多的应该是探索性的。作为先行先试者,又承载着怎样的期待,担当着哪些重任呢?

智慧城市与城镇化的对接

智慧城市应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城镇化水平很低的情况下,难有真正意义的智慧城市。但作为十多亿人口的大国,中国的城镇化必须走包括小城镇在内的大中小城市并举的城镇化道路。所以,首批试点的90个城市不仅绝大部分是中小城市甚至还有3个镇。目前我国的城镇化不仅实际水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质量也不高。智慧城市试点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探索城镇化的发展新路,进而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的目标。

因此,应从方法论高度重新认识城镇化,用智慧城市的先进理念和科学手段规划城市发展、配置城市资源、完善城市管理、优化城市环境、繁荣城市文化,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尤其要将集约、低碳、生态、智能等先进理念融入城镇化之中,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集约和节约利用土地资源,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化的实际水平和质量,走出一条建立在智慧化基础上并与智慧城市相对接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智慧城市的运行系统建设

城市不是钢筋水泥的简单堆砌,尤其智慧城市,应当是凝聚着人类智慧并赋予了生命活力的运行系统。一是高质量的生态环保系统,不仅要有较高的绿地覆盖率,还应有多样性生物组成的布局合理、生态平衡的复层绿地系统,以及对噪声和烟尘排放的管理系统,对废弃物的分类处置和处理系统,使城市生态环境美丽、洁净、舒适。二是高效能的运转服务系统,包括建立在物联网基础上的现代信息传递系统,畅通的物流客流运输系统,完善的物资保障供应系统。三是高水平的社会管理系统,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人口的适度规模,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四是高度发展的社会文明系统,具有较高人口素质、优良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鼓励创新的城市氛围,让智慧的源泉充分涌流,使城市成为创新者乐园。

智慧城市的产业调整与优化

产业是城市的物质基础,但由于传统产业的市场需求几近饱和,资源和环境的刚性约束日趋尖锐,城市产业的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也就势在必行,并期望通过智慧城市试点找到新的方向和路径。

一是可以抓住国内外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机遇,积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以及物联网、云计算等,通过创新和引进提升城市技术基础,通过增量调整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二是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实现工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促进存量结构的优化升级。三是将现代信息以及智能技术应用于商贸、金融、物流、通讯等服务业,通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进城市产业调整与优化。四是不应从技术主义出发,仅仅将现代信息技术视为智慧产业,包括工业设计、创意产业、文化产业等,也应成为智慧城市重点发展的产业。

智慧城市的民生保障与改善

智慧城市建设必须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城市的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建设,与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目标统一起来,使保障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广泛充分的信息获取、安全快捷的信息传递、科学有效的信息处理,及时均等地向广大市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鼓励企业开发建设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系统集成,对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智能医疗、食品药品安全、智能社区、智能校园、智能家居等,可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协同、企业参与”的运作模式,政府可视项目的公益化程度给予相应的财税扶持,促进民生广泛持续地得到改善。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