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资讯|智慧应用|资讯头条|智慧城市网
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智慧应用 » 应用资讯 » 正文

城乡数字鸿沟缩小 通信业未来聚焦农村信息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1-28  来源:通信世界网  浏览次数:1336
核心提示:农村信息化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方面,农村信息化就是以信息媒体技术装备农村相关领域,使信息资源在农村得以充分开发、应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逐步由农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当年信息产业部就曾提出十一五“村通工程”目标,2010年农村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2020年基本实现电话家家通的“电信小康”目标。
农村信息化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方面,农村信息化就是以信息媒体技术装备农村相关领域,使信息资源在农村得以充分开发、应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逐步由农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当年信息产业部就曾提出十一五“村通工程”目标,2010年农村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2020年基本实现电话家家通的“电信小康”目标。加快建立普遍服务基金,降低农村通信价格,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互联网业务都要让农民用得起用得好。如期实现农村信息化和电信小康的目标。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就曾指出,推进农村通信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超过一半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农村通信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持续深入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圆满完成了“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的“十一五”目标。

随着中国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信息通信的大面积普及,中国城乡的“数字鸿沟”在不断缩小,农民有更多渠道获取农业技术、农产品价格等实用信息,信息通信技术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要挖掘农村信息化应用的商业价值,鼓励和促进农村发展,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2012年,工业和信息化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沉着应对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的挑战,积极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稳步实施“十二五”规划,工业经济运行缓中趋稳,通信业发展势头良好,各方面工作取得新进展。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农村100%的行政村已接通电话,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电话率达到98%。我国100%乡镇能够上网,其中具备宽带接入能力的村镇比例为:乡镇99%;行政村85%。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固定电话的拥有率已经降至46%,而手机的拥有率则上升至90%,家用电脑的拥有率为40%。使用互联网作为信息获取渠道的农民从2008年的24%增加到2012年初的40%。用电脑上网、用手机聊天等个性化的工作和娱乐方式正在成为农村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道风景。超过41%的农民认为能随时随地连接互联网很重要。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在电信业市场,中国的农村消费者是一个极为庞大而又亟待开发的消费群体。随着中国农村经济条件的逐步改善,农村消费者必然会对他们的沟通工具和沟通方式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现阶段的农村通信市场,消费者对互联网的态度有了很大转变,互联网已经日益被农村用户所接受。但农村电脑的普及率还远远落后于城市。从手机拥有率来看,农村消费者获得手机的门槛已经降低,而且越来越多的用户已经在手机上使用与互联网相关的业务,由此可见,手机互联网或将在农村市场拥有较大发展空间。显然,新的市场将给全行业带来新的机会,而谁把握住了农民的需求,进行精耕细作,谁就能抢得发展先机。

未来3-5年内,随着政策的松绑,民资逐渐渗入通信行业,中国一定会出现新的中小型运营商,并在局部地区与主运营商展开竞争,同时,在3G发展进入成熟期后,虚拟运营商会马上出现在市场中,加上不同运营商的竞争,中长期农村通信市场的竞争会呈性竞争激化的趋势,对于传统的电信运营商,在正视现实的基础上如何制定有效的发展经济规划和竞争策略,是拓展农村新市场的关键问题,也是市场经济在中国发展的客观需要。

信息通信网络在农村的普及不仅可以帮助农产品销售,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农民整体素质,让农民从精神上、心理上感到与城里人差别不大,跟得上这个时代。这些年,由于中央对“三农”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农村基础设施的面貌这几年变化很大。但是还有一个亟待弥补的短板,就是农村信息化的设施还没有纳入政策扶持范围。例如家电下乡都能有补贴,农民上网、用网为什么不可以补贴?现在农村手机普及了,但多数农民就用来打个电话、发个短信,手机上网很少会使用。希望未来能对农村的智能手机、上网进行补贴,让农民跟上网络时代的新步伐。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