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智慧应用 » 应用资讯 » 正文

禁锢中的医疗物联网 还需跨越哪些门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1-22  来源:网络世界  浏览次数:1407
核心提示:据统计,我国每1万人中只有14名医生,这个比例还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医疗资源十分匮乏,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制约着分级医疗的开展。而新一轮医改方案的推进无疑是物联网在卫生医疗领域发展的重要机遇。新医改成功与否,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物联网技术可以很好地协助解决这一问题。
早晨醒来,你随身携带的手表或手机,突然发出提示,提醒你身体出现了问题,并同时发送信息到你的主治医生手中。如果病情紧急,不久后,救护车会直接到家里接你去医院,如果只是小问题,主治医生会直接转给你所在社区的医生,社区医生与你电话联系的同时就能直接查看你的医疗档案。经过远程会诊,为你预约好第二天上午9点去医院主治医生处进行详细的检查,所有的治疗过程及处方将会自动记录在你的医疗档案中,下午从医院回到家,你就可以收到医药物流按照处方配送的药物,费用会自动通过医保支付,之后,对于服药进度及药物治疗的效果,主治医生将通过你所佩戴的手表、手机及药品的RFID继续进行监监控。

这不是某一部电影里的情节,这是未来物联网带给我们医疗习惯的改变。

10年前,物联网的概念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次提出,被誉为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化革命,并预言它将会引发技术性和产业性的革命。

那么什么是物联网?2010年,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解释为:“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其实,在国外,早在2004年,物联网技术便已应用于医疗行业,当时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采用大量行动促进RFID实施与推广,政府相关机构通过立法,规范RFID技术在药物的运输、销售、防伪、追踪体系中的应用。同年,日本信息通信产业的军界、工业界集团( 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MIC)也提出了2006—2010年间IT发展的“i—Ja—pan战略” 。该战略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过信息技术的高度有效应用,促进医疗系统的改革。

在我国也十分关注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2008年,国家出台了《卫生系统十一五IC卡应用发展规划》,提出加强医疗行业与银行等相关部门、行业的联合,推进医疗领域的“一卡通”产品应用,扩大IC卡的医疗服务范围,建立RFID医疗卫生监督与追溯体系,推进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加快推进IC卡与RFID电子标签的应用试点与推广工作。2009年5月23日,卫生部首次召开了卫生领域RFID应用大会,围绕医疗器械设备管理,药品、血液、卫生材料等领域的RFID应用展开了广泛的交流讨论。在《卫生信息化发展纲要》中,IC卡和RFID技术被列入卫生部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之中。近日,记者对多家医院CIO及医疗专家走访,发现目前我国在医疗物联网应用主要体现在医疗服务、医药产品管理、医疗器械管理、血液管理、远程医疗与移动医疗等方面,但多数应用由于各种“门槛”的限制尚处于试点和起步阶段。

物联网为医疗带来了什么?

据统计,我国每1万人中只有14名医生,这个比例还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医疗资源十分匮乏,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制约着分级医疗的开展。而新一轮医改方案的推进无疑是物联网在卫生医疗领域发展的重要机遇。新医改成功与否,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物联网技术可以很好地协助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患者在医院中挂号、划价、收费与报销将由网络直接进行,大大简化了就医流程,缓解了排队问题。而在解决“看病贵”方面,物联网使医药生产、流通、销售的各环节透明化,不仅对药品加成产生有效监督,也对用药安全起到保障。通过远程医疗和自助医疗,全新的诊疗模式可以把目前大多数医院以治疗为主的诊疗方式转为预防和康复,降低医疗资源使用,减轻医护人员工作量,提高医院运作效率,有利于缓解医疗资源紧缺的压力。为此,一些医院开始了医疗物联网的建设,通过对患者、医疗设备进行自动识别,优化医院现有的信息系统,既构建了一个实时监控和预警反馈有机结合的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同时也能有效缓解病人“看病难”的问题。

物联网的特点是物联网的每一件物品均可寻址、均可通信和均可控制。这一特性大大提高医疗质量和推进医疗卫生改革步伐,使医疗服务向个性化、区域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物联网在医疗行业中的应用尚处于初期阶段。目前,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条码化病人身份管理、远程医疗、移动医嘱、诊疗体征录入、智能化药房、医疗器材管理、移动检验标本管理、移动病案管理数据保存及调用、婴儿防盗、护理流程、临床路径等管理中,均能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远程医疗。目前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有些地区医疗资源供应不足,而有些地区利用效率不高。针对这个问题。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远程医疗成为重要的解决方案。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医护人员通过远程医疗信息采集设备和通信网络实现对远程患者的监护和诊疗等,提高医疗资源利用。在远程医疗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健康监护、急救服务、远程诊疗等方面,通过远程健康监护系统,监测和跟踪个入的健康体征信息,实现预防在先,改变目前以求助病人为主的急救模式和院前车内救助与入院救治相互协作的状况。对于远程医疗的需求,航天总院信息中心主任魏红光表示:“航天总院不仅面临平时医院的医护服务,更面临着基地突发事件的处理。这种条件下,远程医疗会发挥很好的作用。”

第二,移动护理。移动护理系统是以无线网络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为核心,通过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和移动手持终端设备为医护人员提供协助的信息服务系统。可以实现无线实时信息交互,快速、准确、随时进行信息传递;射频识别腕带中记录患者的姓名、性别、血型、病史和生命特征等个人信息,便于医护人员利用PDA等设备查询,护士通过移动终端查询、记录医嘱,患者可以通过腕带自助查询病例、化验单据或医疗费用,通过腕带实现患者跟踪定位,对手术患者、智障患者或精神患者实现全天候实时监护。北大医院计算机中心主任马靖翔则表示:“我们医院有将近一百台的低温冰箱,所有的实验及细胞都存放在里面,低温冰箱采用物联网的技术通过温度传感技术,通过网络达到同步的监控。”

第三,医疗器材管理。每台设备上安装射频标签并结合识别管理系统,实现对设备的管理、巡检、维护和记录。手术包佩带的射频标签里采集和存储其属性信息,如器械种类、编号、数量、消毒人员编号、包装消毒日期等,可以通过手持终端识别,便于手术包的回收清洗、分类包装、消毒发放。减少交叉感染,贵重、放射性或锐利器械丢失等现象。在每个海绵纱布内嵌入射频标签,术后可以使射频识别扫描患者身体确保没有海绵残留,减少病人体内遗留医疗异物事件的发生、减轻医护人员清点工作。在植入性医疗器械上植入识别芯片,避免假冒产品或重复使用。对于目前,物联网对医疗器材管理现状,北京军区总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崔杰表示:“物联网依托于互联网,医院很多条码的使用还停留在标识码阶段,离真正的物联层次还有差距。目前,医疗物联网,在医院主要是RFID的应用居多,主要用于医疗耗材及药品的管理方面。”北京首医大口腔医院计算机中心主任娄铁尘对崔杰的观点表示认同并补充道:“医疗物联网最初应用于高质耗材,但是,根据目前医院的流程,不可能监控到耗材的全流程,比如耗材出库后可以应用二维码进行监控,接下来的手术、治疗、麻醉、耗材消毒等细节是无法详细进行监控的。”

第四,智能化药房。智能化药房系统,能自动记录各种药品的使用规律。主要用于药品供应链管理、药品防伪。包括药品保质期。存储环境,以及药品随季节、就诊疾病类型、就诊人数等的变化。通过数据挖掘和智能计算,自动完成药房药品的采购清单,在确保医院安全运行的情况下,最大限度降低药品库存。娄铁尘表示:“目前,医疗物联网在医院中的应用,最普遍的就是智能化药房的应用。”

第五,医疗服务。主要用于病人身份确认、人员定位、财务核算、一卡通就诊卡、生命体征采集等。将RFID智能标签置于“医疗保健卡”的卡片上,标签可以记载就诊病人自身完整的就诊记录。任何医生或其他医护人员都能够即时读取、存储关键的病历信息。有行业数据显示,中国在RFID领域的地位不断上升,有望成为世界第三大市场。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