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头版头条 » 正文

智慧城市建设需科学分析决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1-07  来源:赛迪网  浏览次数:532
核心提示:“智慧城市”不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空想,更需要管理者科学分析、智慧决策,城市的发展关乎我们每一个人,城市是否宜居更是判断一个城市发展的基本条件。建设健康的智慧城市,唤醒城市的“智商与情商”,这是一个愿望,也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交通规划以及信息设计领域所有人的一个理想。


2012年10月中旬,由住建部信息中心、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等单位主办的主题为“智慧•创新•服务”的第七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技术研讨会暨设备博览会” 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从事智慧城市建设的各界精英汇聚一堂,共同探讨智慧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交流城市信息化前沿技术,总结智慧城市建设经验,深入开展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的交流,引领促进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

大会伊始,九三学社中央秘书长赵勇先生在发言中说,智慧地球这一理念在2008年提出以来,已引发了全球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在我国,各地也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四个直辖市中有三个提出智慧城市规划,15个副省级城市中有10个提出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例如“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将围绕城市智能运转、企业智能运营、生活智能便捷、政府智能服务等方面全面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包括加强人口基础数据库建设与应用,提高人口服务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加快电子政务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广网络上面办公,逐步实现零距离办事和零跑路服务,建设和完善新一代城市智能交通系统,构建网络化管理服务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强信息通讯高速网络和枢纽建设,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动物联网应用实践,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

据相关统计,我国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总数达到了154个,投资规模预计超过1.1万亿元。智慧城市建设正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由东部向中西部发展。然而,科技的发展为城市建设不断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挑战,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还不具备大规模建设和普及条件,这已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界各精英的共识。

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张文燚教授谈到这个问题时这样表述,“我们在发展智慧城市和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应该明确我们的项目范围,不至于我们在发展的时候把什么样的项目都往智慧城市里装,当电子商务比较热的时候很多人把城市里所有信息化内容都归结为电子商务,当电子政务时候,一转脸就贴上电子政务的标签,我们在做数字城市建设的时候,很多东西都被贴上数字城市的符号,现在论到智慧城市了,有人说到智慧城市时候,把城市信息化所有内容都归结为智慧城市。”这就是对目前我们智慧城市建设现状最形象的概括。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首席工程师单志广也认为,政府部门分割导致的信息壁垒、重复建设等情况较为严重,重概念口号、轻行政配套、盲目跟风的情况仍很突出;有些城市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时目标很宏伟,但却缺乏可操作的总体规划,缺乏基本的要素资源和支撑能力;有些地方缺乏真实需求判断,缺乏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最终导致简单的将各部门自己拟建的信息化项目拼成一个大包,再贴上“智慧城市”的标签就算是智慧化了,如此造成了投入产出率十分低下;有些地方花大钱购置了先进设备,却因为缺乏运营和运维管理的长效机制,缺乏可配套的政策和法制环境,从而使得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也难以激发全社会力量参与。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引领智慧城市下一步的健康平稳发展,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众多专家和业内企业代表也对此纷纷表达了不同观点。张文燚教授谈到发展智慧城市这个问题的时候强调了四点:第一,要基于城市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中的总体定位,制定智慧城市发展战略,避免贪大求全、攀高求洋,我们发展智慧城市时候一定要务实,务实的判断我们这个城市在整个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然后做出自己的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第二,结合城市人口分布和总体规模,规划城市智慧化基础设施的感知布局、记忆规模和认知能力,避免频繁升级、重复建设;第三,结合城市财富储备和消费水平,规划城市智慧化社会服务的供给形式、规模布局和更新机制,避免孤立封闭、低端徘徊,不要小而全的发展智慧城市,我们要开放的利用附近特大中心城市的智慧设施的辐射能力来提高我们的城市社会服务水平;第四,结合城市的资源储备和产业规模,避免内部失调、结构失衡。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战略研究处处长王威信博士也强调,智慧城市创建要实现体系化,从整体规划入手,再分布实施。智慧城市建设要具有引导性,这就要考虑效果评估问题,建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目是以评促建。

关于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CSIP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借鉴了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软件名城创建指标体系,总结对南京、济南、成都的实地评估经验,以参考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宁波等10余个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提出了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第二版,包括6个一级指标,28个二级指标,89个三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重点考察2项软硬件资源、3项智慧应用和1项智慧保障。2项软硬件资源,一是全面感知、畅通网络、智能处理等硬件基础设施,一是资源利用、资源共享等信息资源;3项智慧应用,即从经济、社会和民生等考察智慧产业、智慧管理和智慧民生;1项保障,即政策、组织、技术、人力、安全等智慧保障。

而作为物联网龙头股的同方股份有限公司也针对智慧城市建设提出自己的思路: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不应盲目跟风,更应该是用数据说话,对城市有充分的了解和认知,充分考虑城市的差异性和个性特点。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物联网应用产业本部本部技术总监赵英博士表示,建设智慧城市,提出“城市运行体针管理”就是要将城市作为一个个有鲜活生命体征的人来看待,用看得见的数据为城市管理者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统筹规划如何为居住者提供更人性便捷的宜住环境。同方的城市运行体征管理是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对城市运行状态进行整体全面感知和智能管理,在线监测是全面感知城市运行状态的前端触角,是获取城市运行体征的最前端工具,通过这些工作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城市运行状态,并且以特定的管理逻辑对城市运行状态数据进行智能的分析。

赵英博士更进一步表达:“实现以“智慧”引领城市发展模式变革,将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在公共安全、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和聚合发展,推动形成更为先进的区域发展理念和城市管理模式,这就需要我们的城市管理者所做出的决策是智慧的,而智慧的决策来自于基于案例推理(CBR)、基于指标推理(IBR)的科学推理方法:。将案例的关键特征提取出来,形成指标,再基于特征指标去做推理和决策。有了具体指标,才能量化和规范化推理过程。科学的推理,诞生出智慧的决策。城市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安全、社会管理、基础设施、行政管理、经济发展、教育水平等六类主题,430项指标涵盖公安、教育、城管、卫生、交通、环保等各行业政府职能部门。”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在数字城市建设基础上基础性和应用性等信息技术和各类信息资源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利用,城市建设领域逐渐显现智慧化的一面,城市信息化建设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城市信息化正向着智能化迈进。智慧城市建设统一标准规范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当前越来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智慧城市相关技术集成方案及公众信息服务模式的确立也迫在眉睫,智慧城市共同支撑技术发展等方向性问题也急需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给予解决。

“智慧城市”不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空想,更需要管理者科学分析、智慧决策,城市的发展关乎我们每一个人,城市是否宜居更是判断一个城市发展的基本条件。建设健康的智慧城市,唤醒城市的“智商与情商”,这是一个愿望,也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交通规划以及信息设计领域所有人的一个理想。

 

 
关键词: 智慧城市 科学分析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