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服务资讯 » 城市规划 » 正文

先进制造成就“IT浪尖上的成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1-06  来源:中国电子报  浏览次数:4405
核心提示:成都这座传统文化悠久、以美食享誉中外的古城,因电子信息产业的强势崛起,重塑了“新兴产业与绿色生态相得益彰”的全新城市形象。如今,“IT浪尖上的成都”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全球50%的笔记本电脑CPU和70%的iPad皆为“成都制造”。成都电子制造业已跻身全球核心版图,软件业打造了西部崛起的“成都样本”,新兴业态腾“云”驾“物”引领潮流。被赋予全新内涵的电子信息产业,已然成为这座宜居城市继“美食之都”之后的又一张国际名片。


成都这座传统文化悠久、以美食享誉中外的古城,因电子信息产业的强势崛起,重塑了“新兴产业与绿色生态相得益彰”的全新城市形象。如今,“IT浪尖上的成都”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全球50%的笔记本电脑CPU和70%的iPad皆为“成都制造”。成都电子制造业已跻身全球核心版图,软件业打造了西部崛起的“成都样本”,新兴业态腾“云”驾“物”引领潮流。被赋予全新内涵的电子信息产业,已然成为这座宜居城市继“美食之都”之后的又一张国际名片。

成都制造 融入全球核心版图

2003年8月,英特尔经历对5座城市历时两年的考察之后,敲定在成都建设芯片封装测试厂。此后,以计算机、集成电路、光电显示为主体的成都电子制造业,开始跻身全球高端产业核心版图。英特尔成都基地建造了全球最大的芯片封装测试工厂,芯片组和微处理器产量已分别提升至全球产量的60%和55%,全球笔记本电脑一半的CPU源自“成都制造”。
   
“落户9年,英特尔见证了成都从产业链的完善,到产业集群的形成,再到产业链高端化的发展。”英特尔中国西区公共事务经理顾仪表示。
   
在集成电路领域,中芯国际、宇芯、芯源、德州仪器等IC企业随后在成都投资,形成了IC企业的聚合效应。这些企业陆续建成了2条8英寸晶圆生产线和5座封测厂,形成了一条集IC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及相关配套企业于一体,较为完整的IC产业链。与此同时,国腾、华微、虹微和芯微等土生土长的IC设计企业与“外来企业”形成了相生相长、互动共赢局面。

成都高新西区和天府新区双流片区,承载着全球70%的iPad制造,拥有全球20%的笔记本电脑产能。富士康、戴尔、联想、仁宝、纬创的工厂里,一台台电脑在生产线上有序平移。成都计算机制造的年产能正由千万台级迈向亿台级,成都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数据显示,目前富士康成都生产基地的平板电脑年产能已达5000万台,已开始批量生产的联想、仁宝、纬创,电脑的年产能合计约2000万台。

2010年,国内首条0.5毫米厚度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良品在中光电公司下线。“此前中国液晶面板企业只能向美、日等国的4家公司高价购买,”中光电常务副总经理张冲说,“京东方、成都天马2条4.5代TFT-LCD液晶面板生产线和中光电4.5代超薄玻璃基板生产线已成功量产,长虹OLED面板项目、天亿科技全球第二条、国内第一条低温多晶硅6代线正在加快推进,成都即将成为我国重要的液晶面板生产基地。”

软件业崛起 东强西弱格局改变

“我们刚来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地。”赛门铁克成都研发中心总经理白帆指着身后的办公大楼说。在过去的5年里,白帆亲眼见证了13家全球软件公司20强企业相继布局天府软件园,这片9平方公里的土地已形成西部软件发展高地,成为中国最大的专业软件产业园区。

与白帆颇有同感的是成都东软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宪民。“2006年初见天府软件园时这里冷冷清清,两年后我从印度班加罗尔考察回来再见时,其成长之迅速让我颇为意外。”张宪民感叹着成都软件产业短短数年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此剧变式的跃升,缘于在软件产业发展早期,成都市政府即确定了以软件产业为突破口带动整个信息产业发展的战略决策。当时一直以电子元器件等硬件制造为主的成都电子信息产业遭遇发展瓶颈:在产业西移趋势尚不明显、物流基础和产业配套尚显薄弱的境况下,鲜有生产硬件的龙头企业落户成都,硬件产业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此后,成都市政府一直不遗余力地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在软件人才队伍、公共平台建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

“成都市政府在软件产业发展早期即注意产业的细分,这在全国城市中并不多见。”国信安总经理熊壮说,“从小到大、从低端到高端、从分散到集群,目前成都形成了信息安全、IC设计与封测、移动互联、云计算、物联网产业、电子商务、数字新媒体产业7大特色产业集群。”

目前,成都已成为中国西部最为集中的软件产业聚集区,对中西部地区软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带动和辐射作用。“2015年成都软件产业的发展目标是:产业规模超过3200亿元,聚集一批世界知名软件企业,从业人员达到40万人,力争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软件名城。”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李长虹介绍说。

腾“云”驾“物” 新兴业态率先布局

走进成都市和平小区的农贸市场,记者发现一位买猪肉的市民手里拿着一张标示着摊位、单价、重量以及食品安全溯源码信息的销售小票,而通过溯源码上网即可查到猪肉的来源、屠宰日期、流经渠道及检验情况。这是运行于成都市云计算中心平台、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猪肉质量安全溯源监管系统”发挥了效应,也是国内首个用于“放心肉”溯源系统的私有云应用。

“物联网”和“云计算”概念刚一提出,成都市委当即迅速研究、果断决策发展这两个产业。”市委常委刘超表示,成都出台了国内中心城市第一个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了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投资指南,迅速形成了集网络传输、信息处理、信息服务于一体的IT资源与产业聚集。

在“创新驱动、应用牵引、技术突破、产业同步”的发展思路下,成都系统推进了智能交通、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现代物流、城市管理、安全监管六大领域示范应用,初步形成以RFID与定位跟踪、新型传感器、软件与系统集成、集成电路和专用芯片、信息安全为核心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实践表明,成都市按照以用兴业、以用引智、以用引资的思路推动物联网示范应用的做法取得了很好效果。这些应用为物联网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标准验证等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加快了物联网产品规模化生产的速度,也为更大范围地应用推广提供了可复制的商业模式。”李长虹说。

以应用带动产业发展,对于承担着新津县水务物联网建设工程的四川炜麒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庆华来说,感触则更深。他说:“之前我们做过许多涉及水资源管理的软件,但是从没有像这样,与水务部门合作,从软件和系统的架构开始,研发一整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并使我们的免试剂多参数水质在线监测传感器的研发和产业化有了实施的可能性。”

事实上,截至2011年年底,成都市物联网产业签约引进项目已经达42个,开工建设项目26个,已聚集九洲电子、川大智胜、嘉石科技、华气厚普、阿艾夫等上百家物联网企业。2011年成都物联网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亿元,产业规模居中西部第一。

“未来云计算的产业特征是大数据汇集和处理、服务器密集部署、软件高效协同,而数据中心则是计算的大脑和集中地。可以说,数据中心、超算中心,是云计算产业发展的前站。”李长虹说。正是因为明晰了云计算产业发展的特征和规律,成都市政府开始引导企业布局数据中心。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三大运营商相继投建数据中心,累计投资额高达200亿元,曙光云计算中心迁址建设工程也动工兴建,为成都云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设施和IT资源基础。

李长虹认为:“三大运营商投建大型数据中心后,成都将成为信息集散、数据处理与存储的海量‘资源池’,吸引更多的企业将数据处理业务和运营平台放在成都,形成品牌和资源优势。

根据成都市对云计算应用与产业发展的规划,到2015年,成都市将基本建成云计算模式下的技术、应用和产业3大体系,构建政务云、社会云、企业云和高性能计算云四大基础平台。成都云计算产业规模将达3000亿元。按照这个目标,5年内,成都市民将全面享受个性化的云服务。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