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图片联播|资讯头条|智慧城市网
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图片联播 » 新闻频道 » 正文

上海踩踏事件拷问:智慧城市的“智慧”去哪儿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1-06  来源:中国企业报  浏览次数:1158
核心提示:悲欢生死,一步之遥。上海外滩跨年夜发生踩踏事件后,虽然相关的善后及问责工作已陆续展开,但面对36个已经逝去的生命,人们除了扼腕痛惜,还能自然想起20年前,相同的地方、相同的悲剧曾经上演过,当年的踩踏事件也造成了数十人伤亡。
悲欢生死,一步之遥。上海外滩跨年夜发生踩踏事件后,虽然相关的善后及问责工作已陆续展开,但面对36个已经逝去的生命,人们除了扼腕痛惜,还能自然想起20年前,相同的地方、相同的悲剧曾经上演过,当年的踩踏事件也造成了数十人伤亡。

为什么还是上海,还在东方明珠的脚下?人们一直认为,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上海是我国治理能力最好的城市,上海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也可圈可点,不幸的是,2015年新年伊始,上海居然以这样的事件登上全球新闻的头条。这不仅仅暴露了上海的问题,还警示我们,所谓城市现代化,所谓智慧城市,安全首当其冲。否则,即使天天说新经济、新常态,落到地上依旧是一地鸡毛。

三十年来,我们的高速城市化,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对“高、大、快”的城建项目投入有加,而对“底层、小微、日常”等民生工程关注不足。对此,有城市建设专家指出,在城市公共空间上,注重的是城市中心性广场、景观性大道,而对于街头的边角空间、街坊绿地、犄角旮旯等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设施,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重视不够。这一点,从大妈们抢占广场舞空间可见一斑。

正是由于日常性公共空间的短缺,每当有诸于“新年倒计时”、“欢庆跨年夜”等民间重大节庆活动时,人们就习惯于潮涌般聚集到有限的仪式化空间里,使得这个空间的压力无从释放。

拿这次事发地上海来说,上海中心的试灯项目,越是极尽华丽之能事,外滩集聚的人流就会越多,空间的承载力就越大,以至于积聚起更危险的公共安全。

这么多年来,虽然包括上海在内的智慧城市建设,几乎年年都有新消息,但对许多城市的管理者而言,每当组织公共活动时,要么顶着巨大的安全压力,硬着头皮上;要么干脆就不组织活动。譬如这次,因为事先出于安全考虑,上海警方说跨年没有活动,取消了大规模的灯光秀,可惜的是,被调整的人流,由此自发转向并不广阔的陈毅广场。这样的“意外”,在某种意义上说,显然有虑事未周、信息沟通不畅的嫌疑。

智慧城市,不止需要一个智慧的交通和智慧的地下管线,还需要智慧的公共安全。如果压根不让公众出门或是禁止一切可能吸引人群的活动,让百姓没有节日的仪式感和娱乐性,那么这个城市一定不是智慧的,而建设智慧城市,公共安全一定是至关重要的,这就需要政府为相关的公共场所,制定人流预警和输送预案。

还以这次事件为例,有专家认为,预测交通流量、并给出合理的交通分流建议、公共人流动态监控和设计引导模拟,根本就不是什么高难的智慧,对于善于绘制地图或能利用三维数据模拟地理信息的企业来说,这些都很容易实现,难就难在如何将此事提上议程,而不是一出事就规劝公众不要出门看热闹,或是干脆取消一切能吸引人的活动。

当然,智慧城市最重要的还体现为人的智慧。

每次发生公众安全事故,我们在网站或朋友圈里,总能看到两类人,一部分人动不动将令人痛心的公共安全事故与“中国人的素质”“政府”“体制”等,进行无厘头的勾连,另有一部分人,就是对即发事件做出“技术分析”或提出应对之策,例如“XX时怎么做”、“怎样避免XXX”、“XXX几要几不要”等等。

如上所述,对前者,我们不好揣测他们的真实用意,只是觉得城市的“智慧因子”不在这里;对后者,我们姑且不论这些说法是否正确,但靠民间的、自发的安全提示,是无法凝聚成公众共识。对政府而言,防范技术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有助于减少人群踩踏事件,但是,政府组织实施公共安全教育,提升大家的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比起单纯的技术改进或技术补偿,或许更见智慧、更有效果。
 
关键词: 踩踏事件 智慧城市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