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活态传承。晋江拥有包括高甲戏、木偶戏、南音在内的3项世界级、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些“活态”文化遗产,晋江着力从传承人培育、活态表演、场地保障、经费支持等方面加强保护。如在五店市传统街区,引入高甲戏、木偶戏、南音等传统特色项目,既保留“非遗”,也为传统街区注入新的文化内涵。目前,晋江正在探讨设立文化建设与保护专项资金,筹建世界闽南语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突出业态提升。努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产业,融保护传承于产业创新之中。重点打造晋江市东石镇潘山木雕、元洲闽台木雕民俗文化园,木偶头、木版年画、高甲戏演艺以及南音曲谱、唱片等均已实现产业化发展。在城市中轴线——世纪大道打造文化聚集区,让市民享受到便捷、优质的文化服务。
五、注重生态优先,实现城市绿色发展、低碳发展
晋江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把“生态立市”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新型城镇化注入“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新内涵。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组织编制《晋江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和《晋江市环境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建立环保投入逐年增长机制。每年实施“四绿工程”造林1万亩以上,人均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近3年来,累计投入130亿元用于生态建设,新建、扩建20个公园,占地6300多亩,新增水面3100亩,新增造林3.8万亩,每年市区绿化覆盖率提升1个百分点,现已达42.65%,荣膺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森林城市,通过国家生态市技术评估。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管控,推进“退二进三”、实施“三旧改造”,完成623家建筑饰面石材企业退出转型,建陶行业全部实现清洁能源替代,全市印染、皮革行业逐步退城入园,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出台工业用地规划指标调整等措施,引导企业利用地下空间、建设标准厂房、就地改扩建,腾出发展空间。自2013年以来,通过二次开发、腾笼换鸟方式,已盘活土地资源1万余亩。
建立“大生态”格局。成立生态办,由7位市领导牵头推进14条流域综合治理,建立环保、农业及公检法部门打击环境污染违法犯罪行为联席会议制度,组建生态法庭,实现对破坏生态各类案件快处快办。建立重大生态决策公告制度,扩大市民对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近3年累计投入20多亿元实施近200个项目,对全市溪流进行分批综合整治,累计投入27.2亿元实施了一大批沿海基干林带修复、湿地保护、近海水域治理项目,打造“一纵三横”的丰字形生态廊道,形成了生态绿线、资源红线和开发底线“三道防线”。
六、加强城镇化管理,推动城市治理精细化、高效化
快速的城镇化、大范围的城市更新改造,给晋江提出了诸多新问题、新挑战。然而,晋江通过推进城市规划、经营管理、改造建设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提高了城市综合治理水平,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构建高效的城建运作机制。围绕建设项目的策划生成、跟踪落地、组织实施等环节,构建三级城建管理体系(城建领导小组统领决策,城建办统筹协调,项目指挥部负责实施),在组团片区开发方面推行“八个同步”工作法(同步推进项目策划、规划设计、手续报批、征地拆迁、招商选资、安置建设、公共配套和传统文化保护),以最短时间完成项目策划、征迁和落地,快速盘活土地、回笼资金,把投入产出时间成本降到最低,有效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构建有效的矛盾化解机制。确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统筹平衡、滚动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思路,把握“以城养城”与“公益为主”的平衡点,避免陷入“土地财政”和“与民争利”的误区,使城市更新改造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强化法治化治理,建立法律顾问和法律援助机制,全程介入征地拆迁、信访化解、污染处置、重大决策等工作,为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做了有益探索。正是这种有效的矛盾化解机制,确保了晋江各改造片区基本仅用1至2个多月便完成拆迁,并实现了“零强拆零上访零事故”的“和谐拆迁”。
构建完善的综合治理体系。推行便捷化服务,在19个镇街、近200个村(社区)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管理有序的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实行网格化管理,在162个村居(社区)搭建统一信息化管理平台,组建网格管理队伍,推动村居(社区)服务管理从条块分治向整体联动转变。实施多元化治理,建立街道、社区、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四位一体”运行机制,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推进社区、社会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激发社区发展活力。
启示与借鉴:
晋江新型城镇化之路对推动中小城市及城镇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晋江是福建省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和先进样板。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晋江模式”到新世纪之初习近平同志总结的“晋江经验”,都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作为“晋江经验”的深化拓展,晋江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为加快我国中小城市及城镇改革发展提供了新鲜经验,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和参考价值。
启示之一:推进新型城镇化,眼睛不要只盯在大城市,我们的国情决定了更宜多发展中小城市及城镇。近年来,随着产业发展和集中度的提高,我国农村人口逐步进城,城乡差别大大缩小,城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然而,与大城市相比,一些地区中小城市及城镇发展相对缓慢,新型城镇化建设仍然面临着大、中、小城市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晋江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交流材料上作出的重要批示那样,我们的眼睛不要只盯在大城市,中国更宜多发展中小城市及城镇。总书记的批示为我们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晋江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中小城市所具有的低门槛、低成本、高效益,以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反应灵敏、调整迅速的优势,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践证明,在重视发挥大城市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中小城市和城镇的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产业合理布局,解决就业问题,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这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启示之二: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把人的城镇化及人的发展放在核心位置。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基本原则。晋江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不仅关注本地人口,而且关注外来人口,不仅关注人的就业、住房、交通等物质层面需求,而且关注人的文化、教育等精神层面需求,始终把维护群众利益、满足群众诉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城镇化的积极性。实践证明,新型城镇化只有把人作为核心因素,打破传统城乡二元管理模式,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满足人们在城镇化中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才能实现人的有序流动、合理集聚和全面发展,更加和谐地推进城镇化进程。
启示之三: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因地制宜,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发展道路。因地制宜是城镇化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尊重城镇化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晋江城镇化之路是与其特定的历史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是从其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特点、地缘优势、人文特质、生态环境等客观条件出发,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的结果。实践证明,推进新型城镇化决不能搞一刀切,而应更加注重科学规划,走特色化和专业化道路,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凸显城镇人文气质,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式”,使新型城镇化更加贴近实际、富有个性。
启示之四: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大力弘扬“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顽强拼搏精神。晋江人素来就有改革创新、顽强拼搏的光荣传统,习近平同志在2002年总结晋江经验时就充分肯定了晋江人“爱拼才会赢”的精神,指出:“要在新世纪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就必须像晋江人民那样, 坚持振奋精神勇于拼搏, 百折不挠顽强拼搏, 发挥优势善于拼搏, 在拼搏中取胜、在拼搏中发展。”2014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福建企业家回信中,希望他们继续发扬“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闯劲,这种精神也正是晋江取得显著成就的深层次原因。在城镇化过程中,晋江面对成本障碍、制度障碍、能力障碍和文化障碍,市委市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打破各种瓶颈制约,打开了工作新局面。实践证明,只有大力弘扬“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创造性地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在各项改革中敢于涉险滩、敢于啃硬骨头,并以“滴水穿石”“功成不必在我”的作风持之以恒地抓下去,才能把新型城镇化不断推向前进。
启示之五:推进新型城镇化,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城镇化是一个由市场内在动力不断推动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政府做好引导和服务的过程。晋江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公平正义、保护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作用,着力建设“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推进城镇化建设。实践证明,只有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城镇化中各种资源依据市场规则实现最优配置,同时破解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注重发挥社会各界力量,才能真正激发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城镇化有序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