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了人才、环境和服务的准备,信息产业成为济宁在经济转型道路上水到渠成的选择。
阳光明媚的周六午间,本应寂静无人的济宁市高新区创意大厦门前此时却热闹非凡。100多个年轻人围绕在门口的小广场上,加油声此起彼伏。人群中间,红黄两队显得干劲十足,正在进行着拔河比赛。
绳子两头互相角力的正是刚刚搬进创意大厦的电子商务人员。走进大厦,周末还格外有人气的情形与普通写字楼的冷清有着明显的不同。从一层的云计算中心到四层的3D打印和软件公司,从大型外企甲骨文公司到自主创业的济宁格睿软件公司,几乎每一家进驻的企业都有留守着、创业中的科技奋斗者。
科技感十足的创意大厦可以说是整个济宁高新区的缩影。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选择落地山东济宁,一个全新的信息产业正在这里迅速建立,并悄然地改变着济宁的产业结构。
这是济宁市主动的选择。“要打造经济升级版,必须围绕转型发展这条主线,”济宁市市委书记马平昌表示,“将信息产业作为战略抓手和突破口,以信息产业的快速突破来引领和牵动产业转型。”
思危
众所周知,素以“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著称的济宁市,一直是一个典型的资源性城市。
远古为济宁遗留下了丰富的煤炭资源。在济宁市1.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超过1/3的土地下面都含煤炭资源。每年煤炭的产量在1亿吨左右,能够为包括济宁市内、乃至山东省内外贡献560亿千瓦时左右的发电量。
从煤炭储量和开采量来看,拥有120亿吨煤炭保有储量和30亿吨经济可采储量的济宁,还处在资源鼎盛期。根据测算,保持现有的开采水平,济宁基本可以再维持30年的稳定局面。
长期以来,煤炭行业在济宁独大,一度占据了济宁市经济的半壁江山,在济宁市整个工业的利税、利润比重中超过60%,这一格局,造成了经济运行稳定性差,也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风险。此外,资源约束的压力、转型升级的压力、土地环境的压力随之日益凸显。
前有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尽城衰”之痛,后有煤炭资源开采期限之“迫”,抛开“煤炭情结”, 克服“路径依赖”,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对济宁这样的资源型城市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从济宁煤炭储量和开采量来看,目前仍处于资源鼎盛期,但躺在煤上吃煤,终究是要吃完的。”济宁市市长梅永红表示,尽管济宁还没到“煤竭城衰”的地步,但济宁也不得不考虑资源型城市面临的共同命题——转型。
早在2007年,处在资源鼎盛时期的济宁,就确立了“以经济战略转型为主线”的发展思路。“十二五”以来,济宁市委、市政府主动出击、探索转型道路,确立了“工业强市”的战略定位,把工业作为两大“突破重点”之一,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举全市之力,毫不迟疑大抓工业、突破工业,毫不松懈地转方式、调结构,工业经济成为济宁转型探索的主战场。
通过实施工业经济升级版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推进“1351”百千亿元产业培植工程,济宁转型迈出坚实步伐。全市过百亿元企业达到9家,新增规模以上企业连年位居山东省前列,且全部为制造业企业。在煤炭量价齐跌的不利影响下,制造业增加值占比提高到58.2%、拉动工业增长7.2个百分点。山东推土机、中国重汽、吉利汽车在济宁的土地上成长起来,装备制造业成为济宁第一大产业。惠普集团、甲骨文、伊顿公司、国际纸业,日本小松、倍耐力、固特异、中国台湾联电等5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济宁,中兴通讯、联想、汇源、娃哈哈、吉利等70余家国内500强企业在济宁投资。煤化工、工程机械、专用汽车、生物技术、纺织新材料、光电产业等一批国家级产业基地在济宁建成。
济宁终于打破了“煤电独大”的原有格局,先进制造业历史性超过煤炭产业,占据主导地位,济宁也成为资源型城市鼎盛期主动转型的典范。
然而,济宁的顶层设计者们并未丝毫地松懈,面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周边地区竞相发展的“挤压”态势,济宁市委市政府再一次意识到了转型的急迫。这一次,他们将目标瞄向了信息产业。
绸缪
“科技和产业变革是必然的趋势,而信息化渗透了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这是产业革命的大势所趋,也是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对于济宁选择信息产业做为转型的新的突破口,马平昌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事实上,信息产业对于济宁来说,是一个水到渠成的选择。济宁很早就开始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做好了准备和铺垫。
在确认了转型的任务后,济宁市放弃了原本依赖土地资源、能源价格和财税政策为经济发展主推动力的政策,转向了构建新的竞争优势——人才、环境和服务。
用了5年的时间,投资了15亿元,济宁市政府、科研单位和骨干企业合力建起了60多个创新服务平台。为了吸引和培育更多的高科技企业,仅在高新区,济宁就建设起了产学研基地、创意设计中心、大学科技园等载体,以及软件园、云计算中心等17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整个高新区就此变成了一个提供综合服务的大平台。通过这些公共服务平台,原本相互独立的科研团体和研发成果,打破了技术壁垒,企业和科研单位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济宁国家高新区软件园副主任程辉告诉记者。
程辉向记者解释,入驻高新区的企业可以随意调用高新区内的大型仪器、科技数据和产业化推介。这些资源和区域共享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咨询、开发、实验、推广,以及产品研制、设计、加工、检测等公共技术支持。
为了培养和引进更多的人才,济宁还投资建设了人才联盟、大学园和大学科技园,并与人社部专家服务中心、千人计划联谊会以及万宝盛华、怡安翰威特等世界知名人才机构建立合作,成功引进了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5名,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675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