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版头条|资讯头条|智慧城市网
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头版头条 » 正文

新型城镇化推动调结构稳增长的实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10-13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浏览次数:1951
核心提示:当前,从我国转型发展的内外环境和条件来看,外部有三大因素正在并将较长期地影响和制约我国结构调整中的增长,即:一是在世界范围内,二次世界大战后以钢铁、石化、汽车、电子等产业为代表的工业化已基本完成,以这些产业国际化为主体的上一波经济全球化浪潮亦走到了头,全球产业格局进入大调整,我国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二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打破了以往的国际市场运行态势,外部市场需求格局进入大调整,我国需要进行内外市场的再平衡;三是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灾难性气候日益加重,世界以农业安全为核心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现,我
  • 位置属性:头条三
一、我国调结构、稳增长面临内外发展失衡的压力和挑战,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将有助于把已有压力转化为新的增长动力,催生多重发展势能。

当前,从我国转型发展的内外环境和条件来看,外部有三大因素正在并将较长期地影响和制约我国结构调整中的增长,即:一是在世界范围内,二次世界大战后以钢铁、石化、汽车、电子等产业为代表的工业化已基本完成,以这些产业国际化为主体的上一波经济全球化浪潮亦走到了头,全球产业格局进入大调整,我国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二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打破了以往的国际市场运行态势,外部市场需求格局进入大调整,我国需要进行内外市场的再平衡;三是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灾难性气候日益加重,世界以农业安全为核心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现,我国需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及其生态环境的保护。

从内部来看,制约和影响我国经济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稳步发展的,主要是宏观经济运行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并集中归结为我国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发展的失衡及其存在的多重性和多元化发展差异,并着重表现在包括内需不足并且城乡不均衡、人口无序流动带来的企业发展环境不稳、农村人力和“三农”建设人才流失、农业发展缺乏后劲等问题上。在现实经济社会生活中,尤其是由于我国“三农”发展的相对落后,已经泛化为掣肘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瓶颈。

我国广袤地区和多样化产业时空中存在的这种发展失衡和差异,既是发展的阻力,也是一种客观发展势能,对经济增长既是一种拖累,也可能成为新的动能,它和我们正在推进的调结构稳增长,既可以相辅,也可以相克,和我们的转型发展进程既可以相生也可以相灭,关键是看我们能否将其转化和如何转化。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在时空上覆盖全国广大城乡,涉及数亿人的生计和安居,在推进这一战略实施进程中,在面临上述多种失衡矛盾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解决这种多重性和多元化失衡的机遇和时空,它对促动内需增长、推动产业转移、促进地区经济均衡增长和城乡协调发展具有同步的带动作用。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在我国这么一个经济社会生态巨系统的大国内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客观上将成为我们应对内外挑战、解决结构失衡的一项重要的多目标发展战略,对调结构稳增长提供了多重动能和战略性机遇,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带来广泛深远的影响。

二、以推进“三农”现代化为主导,以消除城乡、地区发展失衡为重心,促进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经济社会多重目标的实现。

虽然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多目标的综合性战略,但在实施中需要有一个核心战略来主导和带动,这需要我们创新发展思维,从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和协调性要求出发,从保障国家发展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理解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大意义,抓住主要矛盾,找准战略核心,讲求推进策略,不照搬以往发达国家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老路,才能确保新型城镇化的“新”字,带动其模式、路径的创新,保证这一战略经济社会多重目标的实现,推动转型发展。

内因是影响和决定事物矛盾发展的主要因素。从我国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的相互依存关系和促进关系来看,这些失衡问题的形成不是孤立的,而是发展的结构性矛盾长期积累的反映,而造成这些失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的交集面在“三农”的整体落后,主要是农业发展的滞后与“三农”在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上。正是由于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滞后,才造成了城乡收入水平差距拉大、农村购买力低下和乡镇商品市场发育滞后、城乡之间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等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失衡状况;造成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地区关系的不和谐;造成了伴随全国每年城乡之间劳动力“钟摆式”流动、农村精壮人才流失、土地撂荒和农村儿童“失教”等现象。

时下在城市中,我国居民在经历了上世纪末商业革命和大宗消费品排浪式消费之后,先后步入个性化消费阶段。城市居民收入边际消费弹性也随之减小。相反,我国农村广大农民的生产消费基本尚处于未开发或刚开发阶段,我国农村人口规模庞大,农民潜在的生活消费需求很大,农民消费边际弹性较大,在较长时期内,富裕起来的亿万农民,对于教育、医疗、卫生的巨大需求,以及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等需求,将成为我国现实和未来的内需主力构成。因此,拉动内需是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自然结果,是农民富裕、农村繁荣、城乡融合的结果。

从扭转我国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三大失衡、实现宏观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来看,城乡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在内容上和时空上相互融合、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其核心和起主导作用的是“三农”的现代化,只有随着“三农”现代化的推进和实现,农民的经济状况才会随之改善,身份随之改变,农村面貌才会根本改变。同时,这个进程也必定是一个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协同发展的进程。这需要我们在制定和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中,在把消除结构性失衡和差异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目标的同时,把推进和实现“三农”现代化作为战略主导。

从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性要求来看,工农、城乡、地区之间的“三大失衡”状况,已成为掣肘国家宏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成为影响我们这么一个发展中大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和障碍。如不适时转变“三农”发展方式,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不仅事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否牢固,而且将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所以,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应有别于传统的以工业化带动来推进的道路,应以农业的现代化为核心、以“三农”的现代化为主导来推进。以此来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才可起到事半功倍的综合成效。

所以,以推进“三农”现代化为主导,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三农”新发展为主攻方向,来引导各地因地制宜规划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不仅将保障农业不至于成为脆弱产业,增强国家发展安全,而且将推进内需增长战略与地区均衡增长战略等结构性调整战略的融合,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从过分倚重出口转到立足内需上,这就牵住了消除发展失衡和差异的“牛鼻子”,抓住了转变发展方式、调结构稳增长、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从而从强国之基上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立足我国的多层次的生产力状况和多元化的经济地理条件,以新的理念来创新城镇化模式,探索建设新路径,以实施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为配套、辅之以相关社会新政,因地制宜,多种方式和多种路径地探索建设美丽村镇、新型城镇、富饶家园,健康高效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

新型城镇化应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过程。不应简单地、形而上地把工业化时代的城市化进程判断为、归结为唯一可选择的方向,应从更实质更基本的人类集聚规律来思考和探索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理念和原则,而不应是简单从城乡对立、非此即彼的角度来看城镇化的路径。就此而言,城乡融合发展才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根本要求,体现新型城镇化的“新”字关键在于模式和路径创新上以及推进中的策略上。

当代世界的城市化过程是随上一轮工业化进程的出现、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开始的。这些还都是以往工业革命的产物,不可能解决由此产生的各种城市病和城市问题,因此应该也不能用来指导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既然城市的产生和发展随时代不同而不同,那么,在人类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城镇化就可以与农业现代化相随相生,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所以,根据我国多层次的生产力状况和多元化的经济地理条件,新型城镇化应该是多元模式和多种路径,因地制宜地推进。

建议由中央统一部署、引导各地同步制定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无污染或污染可处理可控制产业的跨地区转移规划和地区承接方案,伴之以严格的生态环保要求和可靠的市场需求,以作为新型城镇化重要节点上的产业、人口集聚途径和推进方案。同时,相机推进全国统一的城乡户籍制度改革。

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应由当地政府汇聚专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态技术,因地制宜地探索制定对原有集中型、分散型、旧地型等各种城镇的现代化改造和完善模式和路径。通过与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多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相结合,依靠电子化和生物技术产业化,消除以往的城市病问题;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以智慧城市理念和要求,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保持一种良性循环,增强发挥原有城镇的经济社会功能和吸纳集聚流动人口作用,将其改造成新型的宜居地。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
Baidu
map